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的人为操纵和管理。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原因。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盈余管理也有弊端,必须对其进行控制。本文对盈余管理的利弊及其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称为盈余管理,作者所指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盈余或者说利润的控制。而另一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183;雪珀的盈余管理概念是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此定义是建立在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论盈余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结合理论界对该问题的探讨和笔的理解,笔认为:1盈余管理的主体划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用的披露由他们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谥 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3.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4,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最大化主体自身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前许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润操纵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指标限制下,出于保牌等方面的原因,利用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所谓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以及自身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相似文献   

5.
浅析盈余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实施盈余管理主要有六种动因,两大类方法,其本身具有四个特点,可以通过加强研究合理规范来去弊存利。  相似文献   

6.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公认会计准则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本文选择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薇 《财会通讯》2008,(12):29-30
西方盈余管理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看法:(1)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所持有的“经济收益观”,即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其主要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可被视作“会计政策管理”。  相似文献   

8.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进行调整或控制,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形式众多、手段各异,像一层面纱遮掩了企业真实的财务业绩和经营状况。识别盈余管理、还原企业的本来面目,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大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商股份)为例,解析其主要的盈余管理方法和过程,并提出识别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盈余管理的性质 美国会计学者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盈余管理的基本内涵.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Paul M.Hyaly和James M.Wahlen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高毅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111-112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致使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盈余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导致盈余管理从未间断。而公允价值计量由于本身的特点也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但其与盈余管理没有必然联系,可以采取有效对策限制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斯科特(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原则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陆建桥(2002)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国内外对盈余管理定义的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是否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二是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包括非会计方法,如时间的安排和交易的构建等。笔者认为,盈余管理可以定义为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运用多种手段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行为,不只限于会计方法的选用。  相似文献   

12.
20年来,中国投资者也在一步步走向理性,而公开的会计盈余信息披露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保证,所以盈余管理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最有可能出现在亏损的上市公司,财政部在2006年10月颁布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现行会计准则拓宽了原有会计核算的领域,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本文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规避这种盈余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公认会计;隹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交易规划等手段有意识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盈余,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但同时却又在其他一些方面给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了操作空间。盈余管理是有悖于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它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影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指的是企业管理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行为。它通常应用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等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对证券市场产生了~些不利影响,我们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不良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方式,来探讨控制盈余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制度设置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很难通过法律、规则、人力完全消除杜绝,但不能让其放任自流,而是要予以合理规范,使之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6.
企业盈余管理的重新审视——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享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政策的一种行为。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动因出发,结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审视了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的会计行为与非会计行为,分析了新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及可利用的操纵空间,以期为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认识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盈余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样一种行为。盈余管理在有些地方也被译成利润操纵,但我认为盈余管理更为中性,也更符合本对这种行为的态度,盈余管理也不同于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是一种蓄意欺骗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一种合法行为。在因为如此,盈余管理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各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盈余管理问题也成为了当代西方尤其是美国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代理关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认为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盈余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代理人竞争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代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是盈余管理目的多元化的动因,并认为理顺代理关系是控制盈余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动荡和全球金融危机恶劣的环境下,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致使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本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预防与整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马芳 《西部财会》2010,(2):39-42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等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往往是在准则规定不明确或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应考虑兼顾会计政策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尽可能减少会计的不确定性,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