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啸灵 《IT经理世界》2011,(20):108-109
这是一个啤酒行业的创新故事。 当人们开怀畅饮某品牌啤酒的时候,这家啤酒生产商却往往正在为这杯啤酒的“出身不明”而烦恼。因为在啤酒的圈子里,“窜货”问题是个始终难以驱散的阴影——不同渠道之间窜货会给啤酒商带来价格体系和促销费用的双重混乱。  相似文献   

2.
啤酒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许多消费者购买啤酒时,往往根据包装和装潢作出购买抉择。有的消费者成为“回头客”购买某种品牌啤酒,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该啤酒的包装方式和口味。在商品十分丰富的今天,啤酒企业要使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打造一个烙印,就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使自己的品牌及包装上的文化品位与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何让消费者牢记你的品牌形象,用什么样的文化品位去征服消费者。市场调查告诉我们,只有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啤酒包装日益强烈的文化与感情诉求,才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哈啤南下     
当其他啤酒商沉迷于兼并收购时,A-B集团却携哈啤南下,以现有资源实现全国性产品、渠道和品牌整合。周末南京,小杨和他的朋友在一家烧烤店坐下来要了些烧烤和几瓶哈尔滨啤酒,并开始品评哈啤和地产啤酒“金陵干”的差别。“价格差不多,但相比而言更清淡些。”小杨说。其实在此之前,中国南方的大部分消费群体对哈啤并不熟悉,但是现在,整条大排档街上挂满了哈啤的灯箱,让很多人觉得“哈啤还是个大品牌”。不只南京,包括上海在内的黄河以南13个省会城市市场上,哈啤已经开始活跃在酒吧、中小型餐馆和大排档,根据2007年的销售计划,哈啤将会进入更…  相似文献   

4.
并购,让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包括“第一集团军”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啤酒”,以及处于第二竞争梯队的“金星啤酒”、“珠江啤酒”、“金威啤酒”、“重庆啤酒”、”黄河啤酒”、“蓝剑集团”等等,都通过资本并购、异地自建工厂等扩张手段,获得了规模竞争优势。自2004年青岛啤酒率先提出”整合“以来,“整合”成了各啤酒业巨头思考和行动的头等大事,包括像A—B啤酒集团、SAB啤酒等在内的国际啤酒巨头,亦掀起了对中国并购或者控股啤酒厂的“整合”。包括业务链的整合、市场链的整合、管理链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包装工业》2008,(7):59-59
2008年是“中国企业环保年”:从年初商务部出台的“限塑令”,到年中中国环境保护部将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确定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动员全社会促进节能减排,环保表现已经成为企业进入消费者视野的一张“通行证”。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华润雪花啤酒京津区域公司总经理常怀志,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啤酒包装改革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啤酒大国 中国啤酒的产量已从1990年的 690万吨增到1998年的2000万吨左右,预计至2002年中国将跃居美国之上,成为世界第一啤酒大国。因此,中国的啤酒市场前景很大。 中国目前约有480多家啤酒厂,而年产10万吨规模的企业不足10%。近几年,外资啤酒厂的产量约占25%:其大部分占据着中国的高中档啤酒市场,因此,厂家之间品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中国,80%以L的啤酒以瓶装形式出现,因此品牌之间的竞争首先体现在啤酒标贴的质量装潢效果上,也体现在瓶子的质量和款式上。 瓶装啤…  相似文献   

7.
我是谁     
一位做品牌营销近二十年的资深专业人士最近陷入心理危机。他突然开始质疑起整个的职场生涯。用他的话说:“你是做媒体的,人家提到你会说,这是哪家媒体的,很对啊。可是我呢?人家一提到我就说,你是那个做啤酒的,或者,你是那个做可乐的,可是我不是他们公司的。这么多年,我到底在做什么?”我惊讶地看着他:“照你这么说,奥美、电通的人不是得天天去看心理医生?”  相似文献   

8.
啤酒行业“合资热”初探裴晗近年来.我国的啤酒企业纷纷以各种形式引进外资(主要形式为台资),这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行业内部的议论。如何看待啤酒行业的“合资热”,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啤酒行业“合资热”有如下几个特点:(1)大中型啤酒企业合资...  相似文献   

9.
初见金莱克董事长倪祖根,懦雅、沉稳、亲切,对工作充满激情。自今年4月国内“莱克”自主品牌正式启动以来,记者曾多次联系专访一事,却因倪董一直忙于各地的市场考察和战略布点,未能如愿。在“秋老虎”高温来袭之际,我们终于“逮”住机会,与倪董面对面地谈起了他亲手创办了15年的金莱克,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国内“莱克”小家电品牌。  相似文献   

10.
喝瓶装啤酒不再要开瓶器,只需用手轻轻一拧。一种名叫“麦氏啤酒”的塑料瓶装啤酒正在上海各大超市陆续上柜。据了解,这种“摔不碎”的啤酒瓶在国内量产尚属首次,不仅轻盈、方便,还有安全环保等优点,全部产自苏卅l的中比啤酒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1.
晓慧 《中国纺织》2011,(4):122-123
他是国内服企“走出去”的先驱,与法国设计师丹尼·法莱一朝携手,十年不变。他盛邀日本知名设计师小林由则加盟,以东亚眼光“剪裁”欧美潮流。他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手打造中国第一个男装设计大赛,一笔签下十年合约。他着眼于男人的幸福感,做人与做品牌都拒绝肤浅。  相似文献   

12.
《中国纺织》2008,(1):24-26
2007年,毛继鸿在设计师品牌的打造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和马可两位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创新地注入文化内涵,以宽广的艺术视野开拓设计师品牌的市场。经过努力,毛继鸿、马可向世界成功推出例外的高端品牌“无用”。  相似文献   

13.
《纺织服装周刊》2016,(33):19-19
“做品牌的关键在于‘聚焦’。”姜涛是南京乐鲨儿童用品公司品牌总监,在他看来,背靠外贸大企业集团江苏舜天集团,乐鲨要想实现“弯道超车”,要用品牌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海拉尔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再次向呼伦贝尔市工商局提交申诉报告,称在呼伦贝尔地区又发现有几家小酒厂仿冒“海拉尔”牌白酒,其主要表现为仿冒商标标识上的装潢、通用名称,造成消费者的误认,严重地损害了海拉尔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纺织服装周刊》2016,(34):27-27
“让每个人尽享时尚的乐趣”,这是太平鸟的品牌使命,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引以为傲的一句宣传语。作为国内知名时尚服饰品牌“太平鸟”的创始人,张江平从创业开始就在为实现这个使命而不懈努力。
  过去的20年来,张江平带领太平鸟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不断自我颠覆与创新;他以梦为马,梦想创立“时尚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助力于中国时尚事业的飞跃,更为“炫彩民生”带来了一股新的时尚活力。  相似文献   

16.
今天,说起“pitanco”大家都知道,这是皮鞋品牌,而且是名牌;但是,在十年前,没有人知道“pitanco”。短短十年时间,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为中国皮鞋的强势品牌。它的品牌成长传奇令人不得不赞叹“pitanco”创始人梁远光的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纺织》2011,(5):98-99
“消费者消费的是商品,选择的是品牌”,在2010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论坛上,河北吉藁化纤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德武说。他认为品牌源于分化,汇于聚焦,是创新成果的检验标准。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宋德武表示,进一步塑造天竹品牌是“春天里,在路上”。  相似文献   

18.
他负笈于化工专业,曾徘徊于啤酒技术员的岗位,终迫于生活压力,三度改行而入股市;他应用哲学和高等数学原理研究股市,独创“概率论在股票技术分析中的应用”,单枪匹马,完成了对几乎所有技术形态及基本面状况的专题分析;他闪亮着鹰眼,随时准备狙击中短线的投资机会。当人们为2006年迄今基金平均不超过200%的业绩欢呼时,他大音稀声,绝对收益率超过1000%;他10年如一日,每天研究股票十几个小时。投资者若能如此付出,如此践行,怎能不成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品牌竞天下”成为近年来媒体的热炒的话题。这一话题的始作俑者正是我国著名品牌专家,被中外媒体称为“中国CI之父”的策划专家———贺懋华。通过导入CI计划,他策划的品牌形象如江铃汽车、新飞电器、彩虹、华润、爱多电器……早已盖过了他自己的名声。塑造的品牌必须导入CI计划。中国企业必须导入中国型CI才能创出国有品牌。他坚称,只有中国的设计师才懂得中国的国情,才能为中国企业定做CI。他是形象策划大家,却极讨厌“包装”一词。他认为,CI是个系统工程,CI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谋市场、创牌子,而绝不是简单的平面…  相似文献   

20.
自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间,什么商品不是自主品牌?汽车更是清一色的自主品牌,虽然那时“山寨”的风气也很盛。那时也没有“他主”的可能性,即便苏联借款帮助中国汽车工厂克隆苏联车型,一汽卡车也从没有挂上“嘎斯”、“吉尔”、“吉斯”之类苏联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