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前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经济研究》2003,(5):65-66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形势 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为7.6%,财政收入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相似文献   

3.
于海荣 《发展》2013,(10):22-23
经济持续放缓的背景下,政府高层提出经济运行“上下限”说,并明确提出“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这意味着就业走势将直接决定着未来政策变动。目前反映就业走势的指标走向并不一致。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持续一年有余,今年上半年新增就业却超过700万人,为历年同期之最;不仅登记失业率保持稳定,月度调查失业率也稳定在5%左右。从总量看,就业并未因经济下行受到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5.
2005年1-9月份,全国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10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900万)的9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0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78%。其中,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88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88%。三季度末,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与上年底持平。  相似文献   

6.
一、基本情况 1、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为全年目标的9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7.
当前宁波就业形势中的几个重点问题一是就业增长趋缓。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指标虽然完成  相似文献   

8.
影响中国就业弹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由修改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劳动力需求方程,找到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资本存量、实际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并将这些因素与就业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需求量、资本存量、职工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就业量的带动作用不显著;技术因素虽然短期对就业有挤出效应,但其增长效应大于挤出效应;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具有较高吸收就业的能力,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妇女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妇女就业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妇女就业的几个认识问题,就如何解决当前城镇妇女就业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和主张:一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应把增加就业作为重点。二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消除就业上的性别岐视;三是要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城镇妇女就业的服务工作;四是女性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本应有效拉动城镇就业,减缓城镇就业压力,而实际上我国的城镇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本文将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就业不能有效拉动的原因,并提出降低城镇就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波及欧洲,导致欧美日等国居民购买力下降,实体经济下滑,失业增加,从而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并影响了我国经济运行,投资、工业生产均出现了回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这对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表现为: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在劳动力市场上,2008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需求同比下降了9.3个百分点,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数量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的比例下降到为0.85,是近10年的低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同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目前我国政府发布的失业率数据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其定义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的和的比值.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在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3.
老工业基地的就业弹性与就业结构分析--以辽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巍 《科技和产业》2005,5(7):22-25
作为老工业基地典型代表的辽宁,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通过对辽宁就业弹性及就业结构的分析,能够把握其就业弹性的发展趋势和就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从而明确辽宁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重点领域,一是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二是正在成为就业主渠道的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4.
我国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就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假设建立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模型,然后将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影响的作用机理,最后得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促进就业、提高就业弹性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新行业。  相似文献   

15.
一、基本情况 1、全面完成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问题却日益严重,其原因在于就业弹性的下降。本文分析了就业弹性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就业弹性、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论就业优先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六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将就业问题摆到了战略性的位置上。目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警戒线,就业矛盾仍处在不断积累和上升之中。以就业优先为目标,在战略上构建就业可持续增长的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把抑制就业弹性的过快下降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本文在简要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及其对GDP的影响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矛盾仍十分尖锐。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镇富余职工以及新增劳动力构成了庞大的劳动力供给大军;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市场需求疲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使我国未来新增就业岗位的数理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保持经济的较高增长,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劳动参与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劳动力人口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下同)的增长已处在持续二十多年来居高不下的高峰期。其数量、比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属我国人口经济发展史上所罕见,并远远超出了现阶段社会经济条件所能达到的需求限度。由此形成了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中特有的、少有的劳动力就业压力问  相似文献   

20.
关于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