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小春 《特区经济》2012,(1):112-114
我国《公司法》确认了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但其救济体系有一定的滞后和缺陷。缺乏非诉救济途径的规定、决议瑕疵诉讼类型不完善、行使撤销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诉权主体范围过于太窄、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判决效力界定不明晰。为进一步保护中小股东等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稳定市场交易秩序,建议引入非诉救济途径,同时完善诉讼救济途径的相关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2.
《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对股东大会决议瑕疵作了细致规定,弥补了我国对此仅有《公司法》22条规定的空缺。有效的决议要求程序要件和内容要件的齐备,否则就会得到否定评价。若股东大会决议出现瑕疵,利益主体可以采取非诉讼手段和诉讼手段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第15条对抽象利润分配请求权案件适用法律问题作出了规定,该条明确指出原则上法院应当驳回未持有利润分配决议的原告股东的诉讼请求。但书部分规定,当出现"滥用股东权利"情形时,可适用强制利润分配制度,法官可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公司作出利润分配决议或直接判决公司向股东分配利润。  相似文献   

4.
车丽 《魅力中国》2011,(11):377-377
股东大会决议是指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依照职权对所议事项作出的决议,公司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股东大会作为不当,导致做出有瑕疵的股东大会决议的情形,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会侵害部分股东特别是小股东的利益,而另一方面也会对公司客户等第三人造成不良影响,有必要诉诸法律,寻求司法救济。本文中的案例便是一起有关违法股东大会决议引起的无效判决,本文将在分析该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新公司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分析违法股东大会决议的效力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5.
屈瞳阳 《魅力中国》2014,(15):304-304
与公司有关的民事诉讼主要有两类:①公司作为交易主体一方而参与的交易法律关系出现纷争时所产生的权利义务纠纷。②在公司作为一方当事人的组织性法律关系出现纷争时所产生的权利义务纠纷。本文从分析法院在此类诉讼中的态度观点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公司法》现有规定,针对第二种有关公司的诉讼。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促进我国公司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公司法》是规范公司组织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法律文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公司法》也是经过几次的修正和补充,最新的是2017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下文简称为《公司法司法解释(四)》)。随着《公司法》的逐步修正,从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角度来看,也是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当然,中小股东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也得到了越来越有力的保障,文章对新《公司法》在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现状、必要性及保护完善进行了探讨,尤其是随着《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施行,本文也将在中小股东知情权的保障方面进行阐述,并与美国相关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围绕劳动合同而出现的纠纷不时发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给人民法院审理此类纠纷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本刊日前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却对《解释》中的相关条款提出质疑,特此摘要刊发,以推动该法律规定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郭佳宁 《特区经济》2011,(1):127-129
股东会决议作为公司的核心文件,是资本多数决原则的贯彻实现。为保护股东和公司的合法权益,各国公司法均对股东会决议的内容和程序作出特别限制,股东会决议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否则即构成有瑕疵的股东会决议。伪造的股东会决议属于股东会决议瑕疵的范畴,但与股东会决议的无效、可撤销在逻辑前提上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其性质应为股东会决议的不成立。我国公司法对公司决议瑕疵的类型划分存在缺陷,应加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新《破产法》在总结我国破产案件审理实践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创设了一些新的规则,使其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程序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为配合新《破产法》的施行,根据该法律的授权和审判实践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的规定》、《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施行时尚未审结的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规定》等3个司法解释.下一步还将启动关于适用《破产法》系统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0.
<正>《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后,两岸交往中一系列影响两岸民生的问题,都需要以务实和理性的态度多角度来构建两岸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曾虹 《改革与开放》2012,(24):12-13
根据《公司法》规定,董事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是参加董事会会议,行使表决权,董事表决权对董事会决议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由于程序上的欠缺,或由于内容违反法律、法规,或董事受到胁迫或欺诈,或董事能力受到限制,使董事作出的决议存在着瑕疵.文章着重研究董事表决瑕疵的表现、效力以及对瑕疵的法律救济模式,为能更好地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制衡董事会的职权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万国华  万昊 《产权导刊》2012,(12):55-57
为在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贯彻公司法的精神和原则,自2011年2月16日起,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开始施行,经过近一年半多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公司资本瑕疵引发法律争议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法实行法定资本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制度和验资制度。出资瑕疵行为违反了公司资本充实原则,抽逃出资行为则违背了公司资本维持原则。当这两种资本瑕疵行为存在时,会引起一系列法律纠纷。其中股东承担公司债务的责任范围以及股东补资的法律后果如何确定,股东身份和股东权纠纷、股份转让纠纷中的有关问题,目前都还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对此,应从《公司法》的立法精神和法律原则出发,对公司、股东以及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4.
秦俊如  吴佳伟 《魅力中国》2014,(25):282-282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同时其缺陷也显而易见。首先,《公司法》没有对社会责任的性质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相关内容过于原则加之没有规定违反社会责任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给司法适用带来困难。此外,《公司法》也缺乏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不能形成很好的引导作用。针对该条文存在的问题,应通过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建立健全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构建和完善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公司社会责任在我国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解决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票据规定》)等法律规定对票据付款人和代理付款人的审查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但对这些规则的理解和适用在司法实践中不尽一致。笔者结合具体案件,试对票据付款人及代理付款人的审查义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公司法》﹑《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对公司持有自身股份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原理,在公司基本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公司持股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讨论公司持有自身发行股份现象所存在的问题和瑕疵,以及当前应该采用何种方法予以改革进行分析,借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和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及计算标准的规定违背了法律的平等原则及我国宪法等法律的精神,这是导致同命不同价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消除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最高人民法院尽快修改《解释》。  相似文献   

18.
2011年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首次确立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适用股东除名权,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裁判指导.然而,该解释并未就股东除名提供完备的制度体系,导致该规则体系的秩序价值无法完全体现.本文从股东除名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分别就股东除名制度的正当事由、法定程序和法律后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的构建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展 《辽宁经济》2023,(6):61-6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简称《公司法解释(四)》]第二十条是赋予了转让股东反悔权利的一项具有先进意义的条款,这对于理论界与实践中存在的出让股东在其他股东主张优先购买权后是否具有放弃转让股权的权利之争起到了定分止争的作用,然而现行公司法解释却未对于该反悔权的行使条件及限制做出详细规定,使得人们对其理解有所偏差,这也导致司法实践出现了许多矛盾。本文从反悔权的定义以及其与优先购买权关系出发,总结出影响当前司法实践中关于该条款适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反悔权行使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格物问题以人格为基础,继而研究人格财产制度,在国内外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人格物的概念。但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并无相关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解释》)中里程碑式的设立了"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这一概念,肯定了特定物品之上的人格利益应得以法律明文保护,然而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动并不能全然的包含适用于整个人格物侵权纠纷。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还面临着审理此类案件时法官裁判标准不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