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类的创造力永远不会停息,它就像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型交响乐里的华彩章节,永远撩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心灵。创新,是天津高新区成长裂变的基因.也是天津高新区这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章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高新区成长裂变的基因,也是高新区这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乐章的主旋律.由创新激发出的无穷力量奏出了高新区这一部史诗般乐章的最高音.  相似文献   

3.
刘力 《中国高新区》2008,(10):15-15
今年是我国“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在“火炬计划”的指引下,作为国家首批高新区的天津高新区,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高水平环境建设为保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强化政策支撑、载体支撑、生态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实现三级孵化的创业体系,推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建立健全投资、运营、管理等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国内外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认为我国高新区面临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需要借鉴美国硅谷等海外一流科技园区的市场化管理运营制度的建设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北京中关村等国内一流科技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经验,为高新区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港口经济》2008,(10):F0004-F0004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天津高新区”)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高水平环境建设为保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强化政策支撑、载体支撑、生态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实践三级孵化的创业体系,推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坚持把体制机制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环境优化。以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创新之城、高新之城、生态之城、创业之城、和谐之城“五位一体”的科技新城,走出了一条内陆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科技部在武汉会议上提出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来,国家高新区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凝聚人才和提供创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面对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空间受限、金融和投资体系的不完善,特别是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开始制约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正如科技部马颂德部长在8月12日召开的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交流会暨全国创业中心工作会上所指出的那样:高新区主要靠自然资源与资产投入的增长方式,在中国虽然还有空间,但边际效益减小,增长的极限已见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是乐山高新区迈上国家级新台阶、踏上新征程的开局年,也是高新区攻坚克难、爬坡上行、追赶跨越的攻坚年。高新区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引领、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两年增长30%以上,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更是获得了乐山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支持。6月27日,乐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文件(以下简称《决定》),破除了高新区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支撑和空间保障。  相似文献   

9.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个国家级高新区已基本完成了初创阶段的各项任务。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为促进高新区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科技部审时度势地提出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战略举措,并针对高新区环境、体制、机制建设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方向化、目标与发展空间等及时提出实现“五个转变”的“二次创业”内涵。那么,各高新区如何构筑“二次创业”的发展平台?我们以南昌高新区为个案作一实证分析。南昌高新区经过十余年“一次创业”,基本上完成了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初步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机制,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一批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新区之"新"首在创新,可以这么说,创新是高新区的"魂"与"根".高新区必须以争当"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气魄,推进全面创新,谋求先发效应,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优人一招,在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等,在科技创新上快人一拍.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是清远高新区职能调整、区域管辖范围和机构设置重新布局的"改革年",是潜心静气、夯实发展基础的"基础年",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园区布局的"规划年"。我们认真遵照清远市委、市政府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部署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扩容增效,确保高新区各项事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高新区是创新区,高新区是发展区。2013年,清远高新区以体制改革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凝神聚气谋发展,转型升级见成效,在加快莲湖产业园等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完善招商引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科技部最近在长春召开的"全国创业中心工作会议暨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营造局部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推进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今后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环境建设的根本在于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只有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才能在"二次创业"中增创环境新优势。  相似文献   

13.
吉林高新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4年来,特别是1998年开展“二次创业”以来,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核心,以市场体系营造,优化创业环境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保障。探索并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的城市高新区快速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陈仲伯 《湖南经济》2003,(12):16-17
从1991年我省创办高新区以来,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新区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产业、技术、人才、资本等聚集优势得以形成。2002年,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55.79亿元,利税55.65亿元,出口创汇4.3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总产值的61.27%、57.35%、53.69%,高新区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综观全国高新区的发展,高新区总体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二次创业”的核心就是实现高新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当前,我省高新区产业设施和产业规模有差距,总体处于“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共同推进的阶段,进一…  相似文献   

1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高新区的灵魂。仲恺高新区今年2月实行扩大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管辖的区域从19.7平方公里扩大到320平方公里,赋予高新区管委会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一级财政体制)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仲恺高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在这个“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仲恺高新区要完成产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近年来,上海张江高新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自主创新步履铿锵,建设世界一流高新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已经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阶段,创新成为发展的资本,人才、资金、环境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已成为各高新区优势打造的重要抓手,与“一次创业”相比较,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8.
火炬计划是我国促进高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大举措,肩负着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推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重任。20年来,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天津高新区”)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高水平环境建设为保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强化政策支撑、载体支撑、生态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实践三级孵化的创业体系,推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体系,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质高新化发展,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国家高新区高举火炬旗帜,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步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新区处于承接与创新的关键时期,它正在展开一幅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新画卷"。统战工作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和中心任务服务的,并与之相辅相成、互动并进。高新区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重点就是统战工作的中心、大局、总纲、主线。新阶段高新区统战工作也必须站在承接与创新的高度,研究新背景、探索新路径、构建新环境,服务和促进高新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同时在服务和促进中心大局工作中实现统一战线自身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一、新阶段高新区统战工作背景无锡高新区(新区)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经济社会加速分化变迁,多元利益群体并存互动,多元价值取向激荡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