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知识服务驱动力、障碍因素等进行分析,设计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服务云平台架构,对联盟知识服务平台化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流程优化。根据知识特性设计适用于云计算产业联盟的知识服务模式,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共享,进而提高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源共享效率,提升现阶段联盟知识服务水平。通过与3种传统的知识服务模式效果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发现基于云平台的产业联盟知识服务模式,能够提高知识资源创新与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6)
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大力发展智能经济,打造真正"智慧"城市。宁波拥有发展智能经济的优势,尤其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到2020年,产业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元。但是智能经济不仅是制造业的智能化,以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更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全面突破,目前宁波缺少本土的核心企业以及上游核心研发领域的核心力量。对于未来,宁波站在智能经济的风口之上,需要发展的不仅仅是智能制造一个领域,而是需要下一盘大棋。  相似文献   

3.
公司     
《经济纵横》2011,(6):8-8
IBM发布"智慧云长城"战略合作计划 5月4日消息,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与IBM联合发布"智慧云长城"战略合作计划,旨在将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与中国本土的信息产业龙头企业相结合,全面提升双方在云计算领域的影响力和云计算相关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该计划的核心——"云智方"集长城传统硬件实力以及IBM软件优势于一体。  相似文献   

4.
2010年宁波市抓住了"家门口"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发展重心集中在信息技术的自然科学上,忽略了人文精神对整个城市思想的主导。因此,针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有必要全面地、系统地探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构建问题。根据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探讨和总结,具有针对性地给出宁波市政府等城市管理者的政策建议:一就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构建而言,究竟采取何种路径较为合适,为宁波市政府等城市管理者提供管理意涵;二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和打造智慧产业,从而更有效地构建宁波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渐行渐近。现在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当中,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超前性,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智慧城市”近两年在中国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6.
郁进东 《经贸实践》2011,(11):30-31
"十二五"开局之年,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宁波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社会管理等三大试点项目方案已制定完成.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一轮以云计算为中心的IT产业革命已在美国兴起,以云计算为主题的新创公司也像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本文首先介绍了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实际上是许多技术的大汇总.包括: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虚拟化计算、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等,然后针对云计算对产业链的影响及其发展成熟度进行分析,最后介绍了云计算产业联盟的各国政府及中国台湾地区对云计算所做的规划,希望为国内云计算研发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背景,分析了智慧城市和宁波服装产业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宁波服装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路径,认为宁波服装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有9大部分,包括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产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政策法规咨询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产品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营销公共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平台、物联网、云计算的蓬勃发展,智慧产业成了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享有"智慧城市"美誉的杭州会展业态逐步实现了智慧化的路径演变.本文从多元化的受众需求角度分析杭州智慧会展建设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该体系的提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如果300亿美元的销售额代表着华为过去二十多年的辉煌,那么2015年800亿美元的目标则意味着华为试图在云计算时代全面崛起.继一年前首次发布"云计算"战略,2011年10月31日,华为在深圳举行"2011华为云计算大会暨合作伙伴大会",进一步把云计算战略深化和可执行化.在这次会议上,华为发布了"云帆计划2012",并首次明确了华为云计算三大战略:大平台、促进业务和应用的云化、开放共赢.  相似文献   

11.
《大陆桥视野》2011,(11):78-78
国际货代物流企业(宁波)洽谈会暨发展论坛近日在宁波市举行。本次活动由宁波市口岸协会、香港(中国)物流联盟等共同主办,旨在吸引更多国际货代、物流企业来甬交流合作,促进宁波国际强港建设。来自丹麦、奥地利、巴西、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货运代理及物流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为顺利实现柯桥"智慧水务"建设,根据"智慧水务"建设的目标,本文从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保障、应用等方面构建柯桥"智慧水务"的数据资源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军红 《经济》2013,(7):116-117
近日,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的成立,引起了人们对智慧城市新一轮火热关注。有多火?记者在常用的搜索网站上输入"智慧城市"后,其搜索结果显示相关信息高达1740多万条,新闻铺天盖地,可谓"大红大紫"。智慧城市缘何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之于商家有利可图。面对"钱"途无量  相似文献   

14.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较快,但是市场规模尚小,"十二五"时期将是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各界认识存在分歧,发展思路不明确;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云计算发展的需要;关键技术尚有待突破;"云安全"问题仍是关键制约因素;尚缺乏行业标准。当务之急是统一认识并厘清发展思路,逐步解决制约云计算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技术、安全、标准等问题,并适时建立"中央政府云"。  相似文献   

15.
智慧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发展智慧产业,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智慧产业的基本内涵,介绍了智能制造、智慧制造、知识经济等智慧产业的相关概念,论述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产业的技术基础。然后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智慧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中国智慧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中国智慧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如在各行各业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产品智能化,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利用智能化技术推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促进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加强分类指导,进行重点突破,提高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发展水平;开展智慧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完善智慧产业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10 年,宁波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系统部署建设智慧城市,积极通过战略引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宁波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经验做法的策源地,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贡献了"宁波经验".展望未来,宁波智慧城市发展将呈现基础设施全面感知互联、数据治理体系渐趋完善、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持续深化、一体化智慧服务加速推进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导刊》2014,(9):26-26
9月1日-3日,2014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在宁波成功举办,大会由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联盟、Phantoms基金会和宁波市政府共同举办,旨在加强石墨烯材料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并促进石墨烯的产业化发展。大会召开期间,石墨烯创新《宁波宣言》发布,并建立了国际石墨烯联盟。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市场竞争的有序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4月24日,由经济杂志社、中国产业报协会、中国贸易报社、全球竞争力组织、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等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暨诚信与发展高峰会"在京圆满落幕.  相似文献   

19.
张健  陈晨 《经济》2014,(10)
正9月3日,以"智慧城市,智慧油田"为主题的第三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在克拉玛依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云集于此,就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力争让克拉玛依和这里的油田走上与信息技术相接轨的新型智慧道路。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发言中指出,信息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引擎,其在新型工业化建设和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克拉玛依应继续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  相似文献   

20.
秦耳 《数字经济》2021,(3):94-98
近年,国家开始重视并大力推动航天从事业向产业的转变,从政策层面逐步放开并支持遥感产业的商业化发展.加上数据处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卫星遥感商业化步伐不断加速.在此形势下,中科宇图提出"黄河一号"卫星星座计划,深度挖掘卫星数字化服务蓝海市场.为什么要发射"黄河一号"卫星?"黄河一号"作为商业卫星将产生哪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