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丽华 《新疆财经》2007,(2):54-56,24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国外金融混业经营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精神指导下,探讨在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下我国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已迫在眉睫。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全能银行模式和分业模式的特点,可以兼顾效率和安全,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金融混业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从分业到混业的过程。本文首先从入世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近几年来金融业之间的业务渗透现象两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混业经营模式的改革,认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实现混业经营。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点促进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琳 《北方经济》2008,(20):82-83
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这己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世界大趋势,金融控股公司不失为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迈向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本文比较了世界各发达国家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行模式,分析其优劣,结合目前我国金融业经营现状与困境,得到结论:我国现阶段应建立以银行业为主体的纯粹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努力培养银行、证券、保险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多元化合作经营,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控股公司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得出银行控股公司不仅是中国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模式,还是商业银行在现行法律下发展混业合作业务的必然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是实行混业经营。在此背景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如何发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和国外发展经验,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规模经济优势、范围经济优势、协同效用优势、风险递减优势。选择什么样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是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控股公司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得出银行控股公司不仅是中国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模式,还是商业银行在现行法律下发展混业合作业务的必然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混业经营奠定了基础。众多金融机构和产业集团通过集团控股公司形式设立子公司,开展跨行业经营与竞争。这种状况与我国目前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形成矛盾,在监管上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监管不但涉及金融业整体有序竞争和持续纵深发展问题,而且涉及对金融业风险控制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表现形态及监管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我国金融业监管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国家,在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蔚然成风及加入WTO带来的现实挑战前,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业在与外国混业经营的金融业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文章认为,在实行混业经营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在现有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内实现混业经营,由分业向混业转变的最合适的制度安排,文章根据国情提出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格局下 ,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是有效突破法律禁区 ,实现金融业多元化经营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从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构建、存在的风险、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在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中,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监管难度比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低,而经营效率比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高,同时兼顾我国实际,本应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最佳模式。但是目前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在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初期,应以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为主,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为辅,并逐渐过渡到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小才 《改革与战略》2010,26(3):76-79,113
在我国,宜选用“三层次”模式作为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具体架构应为金融国资委一金融控股企业一金融企业。金融国资委行使国有金融资产出资人职责。金融国资委应由国务院设立,作为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应采取非常设性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形式;金融控股公司代表国家履行国有金融的资产所有权;金融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12.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现代金融业最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巨大抗风险能力。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业并没有出现上世纪大萧条的分业经营,许多业务单一的金融机构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兼并与重组,一大批新金融航母开始出现。实际上,金融业经营模式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它与宏观经济、技术进步等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社会抉择的结果。本文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演进路径的梳理,重新认识到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选择的重要性,可以对我国金融业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国不断指责中国有意低估人民币,称中国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最近又指出美国经济问题是因为中国的储蓄率过高而造成的。面对这种指责,文章对美国经济问题和中国高储蓄率分别进行了深层研究,明确了在两者之间并无实质关系。美国对中国储蓄率的指责是在寻找不存在的借口。  相似文献   

14.
刘峰 《改革与战略》2008,24(1):42-45
我国经常账户已连续十多年保持顺差,近几年更是呈现出逐渐升高的态势。金融霸权作为美国长期维持大量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入的基础,正是我国出现巨额顺差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是美国金融优势、强势美元政策和国家根本利益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的集中表现,是由金融霸权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在短期,我国必须坚决保护自身比较优势、坚持汇率稳步提升和多渠道消化贸易顺差。而在长期,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金融产业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美国金融霸权的依赖,实现我国的经济平衡。  相似文献   

15.
叶明铭 《特区经济》2010,(10):75-76
2008年肇事于美国,席卷全球并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风暴,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引起了各国对金融监管的深思。本文以斯蒂格利茨的一句话为指引,通过阐述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及我国金融监管的不足,从而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综合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重要载体,与单一金融机构相比,它存在资本重复计算、内部交易、利益冲突、透明度风险、监管套利以及大而不能倒等特殊风险。产生与发展于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下的金融控股公司还存在设立目的复杂、缺乏法律依据、治理机制不完善、监管重叠与监管盲区等风险。针对上述风险,本文提出注重信息披露和传递、设立风险隔离防火墙、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协调监管机构等管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唐永胜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9):18-27,155,156
美欧自金融危机爆发延续至今的经济动荡,并非源于偶然的政策失误,也不能归于周期性经济阵痛,实际属于经济模式遭遇的深刻危机,这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主导的国际体系已处于超载状态,世界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步入重大动荡期和调整期。为摆脱危机美国的政策调整可能在世界范围产生传导效应甚至危害,对国际战略总体形势以及中国的发展与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已进入深度互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将持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美之间尤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博弈,不仅具有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也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对此中国应充分认识国际体系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化趋势,趋利避害,有效消解战略压力,坚决维护对外关系的总体平衡和稳定,本着冷静观察、充分准备、积极应对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投棋布子,积极运筹国际变局,尤其应重点强化经营周边的力度,拓展回旋空间。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剧了我国就业压力。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应建立和启动失业预警系统;加大对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政策干预;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导发的金融危机自美国本土向全球蔓延,严重危害着全世界的金融安全和稳定,对全球经济也造成不可估计的损伤。然而这次金融危机的出现从深层暴露了美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松乱,其直接原因还是要归咎于美国金融政策的过度宽松和监管体系散漫。鉴于这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损害,我国理当有所借鉴,有所警惕,以此为例检测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法规体系,以期达到完善法律、稳定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