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封地区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中有一部分条件较好、善于经营的农民迅速富裕起来,成为当地的“冒尖户”;同时,也有少数发展较慢的“后进户”,仍未摆脱贫穷的状态。为了总结“冒尖户”劳动致富的经验和“后进户”发展慢的教训,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使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达到小康水平,我们于1982年6—9月间走访了8个县、38个公社、59个大队、67个生产队,对100户收入较多的“冒尖户”和100户收入较少的“后进户”自三中全会以来的收入变化情况及其原因,逐户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灰埠公社是江西高安县主要粮棉产区之一。1982年,全面实行了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结果农业大增产,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有了新发展,商品经济扩大,社员收入增加,年末手存现金激增,市场货币流通量相应增加。据前进大队第13生产队、观前大队第12生产队14户社员典型调查,年末手存现金人均41.54元,比1981年增长1.8倍。另据6户冒尖户座谈统计,年末持币人均94.64元,最高的人均150元,最低的61.53元。据调查中反映,当前农村货币流通量增加有许多新的因素,从社员个人持币变化方面来看,主要是:一、生产周转金扩大。据14户典型调查资料和6户冒尖户座谈统计,1982年末持币总量8,665元,其中有2,400元用于生产周转金,占持币总量的27.97%,而上年为470元,占当年持币总量的12.24%。特别是6户冒尖户,由于1982年增产幅度大,收入水平高,对购买化肥等生产资料要求量多、质好;新增的加工项目要购买设备和储存原料,它们的生产周转金所  相似文献   

3.
1983年底止,全国(缺西藏,下同)共有个体工商业590.1万户,从业人员746.5万人。比1982年户数增加326.5万户,增长123.9%;从业人员增加426.7万人,增长133.4%。其中:城镇个体工商业1983年达到170.6万户、208.6万人,分别比1982年增加57.4万户、72.8万人,增长50.7%和53.6%,城镇个体工商业户的人员构成比例也逐年发生变化。待业青年1981年占城镇个体工商业总数的23.5%,1982年占26.7%,1983年占28.3%(北京占45.1%,  相似文献   

4.
我们公社地处县城周围,有20个大队,190个生产队,5,752户,23,514人,水田31,500亩,旱土5,000亩,水面5,000亩。1982年,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积极支持发展专业户、重点户(以下简称“两户”),为农村致富探索了  相似文献   

5.
城镇出现了私人“建房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出现了一股私人“建房热”。武昌县前两年城镇私人建房已达2522户,建筑面积328850平方米,价值3721万元。今年以来私人建房持续上升,建筑面积和投资额又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1.3倍和93.6%.形成私人“建房热”的原因,一是公房供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浙江省永嘉县永临区有9个公社150个大队,耕地7.33万亩,农业人口12.9万人,2.9千万户,是一个人多地少山场广的半山区。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1980年开始,就全面推行了“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三年跨了三大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1982年与1979年对比,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23倍,粮食总产量增加50.7%,社员收入增长1.2倍,人均达353.47元。但是,实行大包干后,绝大多数生产队的承包合同中,集体提留部分都没有“公积金”这个项目。据统计:1980~1982年,全区社员向生产队上交集体提留的资金34.02万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适当增加住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在农村出现了有些人单纯为了追求阔气、宽敞,不顾一切,乱建房、滥占耕地的歪风。据调查,陕西省商洛县从1979年至1982年6月底为止,农村社员建房12,377户,占总农户的12.8%,建房33,016间,占  相似文献   

8.
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以下简称“两户”)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出现的一个新事物。中央领导同志对沈阳市郊区“两户”发展情况调查的重要批示,有力地推动了“两户”的发展。今春全面落实中央(1983)一号文件以来,全省普遍推行了家庭式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使家庭承包经济与家庭自营经济结合起来,推动“两户”出现了大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速度大大加快。1982年初,全省共有“两户”36.6万户,占总农户的7%,这也就是1981年冬的数字。秋前发展到48.7万户,占9.5%。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新发展12.1万户,即比年初增加近三分之一。而到1983年6月统计,“两户”竟发展到118万多户,占  相似文献   

9.
1982年,是安徽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继续开展万户经济情况调查的第二年。调查对象包括上年调查过的有代表性的11,255户社员家庭(略有调整和增加)。这些户分布在全省74个县(市)和8个省辖市郊区的1,373个公社、2,971个大队、4,767个生产队。调查表明,我省农村生机勃勃,形势越来越好,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日益坚实,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充满着希望。  相似文献   

10.
建国三十二年来,我们辽宁省耕地面积减少了1545.2万亩,其中建房占地即达986.4万亩,占减少耕地面积的64%。尤其是最近两年社员收入增加‘建房猛增,建房户约占全省农户的5%左右。仅据1980和1981两年的不完全统计,社员建房约有50余万户,占地达20余万亩。国务院颁发《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省政府颁布《辽宁省土地管理暂行条例》以后,农村滥占地情况开始好转。尤其全省土地管理工作、农村建房会议以后,各地积极制订村屯建设规划。到目前为止,一般做到了按规划建房和按规定占地,基本上控制了盲目滥建、乱占地的做法。部分社队节约用地的方法很多。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营口市,包括盖县、营口县、盘山县、大洼县和营口市郊区等五个县、区。中央[1983]一号文件下达后“两户” (指专业户、重点户)发展较快,据1983年8月统计,全市“两户”总数已达115,779户,占总农户的26.4%,比1982年增加二倍多。到今年6月已发展到156,935户,占总农户的36.3%。专业户的商品率一般都在70%以上,高于普通农户3~5倍。随着“两户”的发展,还出现了一大批“专业大户”、新的经济联合体和专业村。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专业大户”有872户,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新的经济联合体已发展到1,770个,从业人数为11,270人。营口市农村专业化的发展,充分表明,全市农村经济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迅速转化。  相似文献   

12.
纵观近几年苏北盐城市农村不断升温的农民建房热,笔者发现农民建房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建筑无施工图纸,施工全凭“老经验”。在农村,农房建设一方面没有图纸,另一方面,建设部门发放的图纸(仅限楼房)千篇一律,满足不了不同农户的要求。建筑工人一般都是未学过专业知识的泥瓦匠,他们完全凭“老经验”建筑,预算也难以保证,导致农民建房费用增加、建筑留有隐患。二、攀比风甚浓。前户建,后户看着建,左邻右舍没钱借钱建。在一部分人心目中,“房子就是面子,房子就是财力的象征”,由此出现了没钱借着建,甚至为未出世或呀呀学语…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玉溪县有耕地22.66万亩,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5.8度,降雨量882毫米,无霜期246天。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烤烟、油菜为主。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1亿斤,比1976年增长30.3%,年平均递增4.5%。全县13万亩水稻,1982年单产达到1,072斤,比1976年增产271斤,增长33.8%。小麦、烤烟、油料单产、总产都增加很多。工副业和  相似文献   

14.
农民建房现状 (一)村民建房用地申请审批基本情况 近年来,龙岩市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申请呈两大特点:一是农村人口基数大、户数多,申请建房的农村村民量大面广.全市2005年至2008年6月审批个人建房户数达13247户,占地面积1356593平方米.二是选址零星分散.建房申请中,零星审批11175户,占总户数的84.36%,面积1069350平方米,占审批总面积的78.83%,而纳入新村建设审批的户数为2134户,仅占总户15.64%,面积293446平方米,占审批总面积的21.63%.另外,受农村村民对外交流的阅历所限以及农村旧习惯影响,在土地调换和土地流转不畅的情况下,农村村民建房大多数选择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村道两侧,因此选址零星、分散.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国营草埠湖农场于1998年实行财务“零户统管”的管理办法,取消分场、大队两级财务核算帐户,实行全场资金收支金额集中结算管理,有效地控制了非生产性支出,降低农田租金标准,减轻了农工负担,深受广大农工欢迎。一、“零户统管”的形成过程国营草埠湖农场设有5个分场、38个大队,拥有74个独立核算单位。管理上实行四级管理(总场、分场、大队、家庭农场),财务上实行三级核算(总场、分场、大队),任务上实行定额上交,分场、大队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核算单位,在完成总场资金上交任务后,可自由支配本级资金,他们为了满…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乐山市一直很重视蔬菜的生产和供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58年,乐山开始建立蔬菜基地,面积为2,000多亩,蔬菜年产量不到1,000万斤.后来,随着市镇、工矿区人口的增加,蔬菜基地面积不断扩大.1982年,菜地面积增加到7,614亩,菜农人口增加到24,471人,分布在全市6个区、11个公社、20个大队、85个蔬菜生产队.其中,主产蔬菜的公社一个,大队12个.蔬菜基地比较稳定,面积和种植计划都比较落实.全市现有人口95.4万,其中市镇、工矿区人口24.9万,每人平均有菜地3厘.从总的情况看来,菜地安排与供应人口基本适应,蔬菜产销基本平衡,基本上保证了对城市的蔬菜供应.从去年秋开始,全市在蔬菜生产上推行了以分户经营为主的"大包干"责任制,大大的调动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的蔬菜品种比往年增加  相似文献   

17.
1984年4~5月间,我们和各县区委农工部的同志对太原市一些有名声的专业户进行了重点调查,对面上专业户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般调查,并对全市专业户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探讨。到1984年4月底统计,全市专业户(含重点户,以下同)已发展到73,790户,占到总农户的36.8%,比上年增加17,452户,增长8.3%。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质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由一般的“小而全”的农业专业户向“城郊型”经济的专业户发展。“小而全”的农业专业户由1983年的50,579户下降到1984年的45,124户。  相似文献   

18.
地处燕山脚下的三河县段甲岭公社,共有22个大队,69个生产队,3,499户,14,047口人。自1982年春以来,相继出现了家庭副业、农产品贸易、建筑材料推销、种子、植保、排灌、农机等7个社办专业服务公司。这些服务公司,以发展商品生产,方便社员群众,热心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宗旨,具有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性质。这些公司虽然建立的时间不长,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群众赞扬。  相似文献   

19.
国家农委湖南省桃源县农业经济调查组1980年12月在《桃源县人民公社“三家”关系的调查》一文中,反映了桃源县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家”关系上,存在着“四面八方向生产队伸手,任意增加农民负担”的问题。群众极其不满地说:“歪风不煞住,四化难实现!”现将这个调查报告的有关部份转载于下:在收入分配上,四面八方向生产队伸手,任意增加农民负担。据桃源县委1978年在畲田公社搞减轻农民负担的试点查明:这个公社仅1976年,县、区、社、大队四级共有58个单位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们对湖南省澧县100个农户的建房情况进行调查,他们分居在10个乡100个村,山丘平湖都有,在经济实力、收入高低、种田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表明,从1985年开始兴起的建房热开始降温。1989年,这100个农户,户均建房开支为231.75元,比1988年户均373.79元减少142.04元,减38%,比建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