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棕地再生带来了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和工程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当此类用地受到严重污染或者涉及需要彻底改变此类场地的用地性质时。然而,这些棕地通常与现有交通站点紧密相连,且临近就业或商业节点。风景园林师通过运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践方法,处于引领棕地再生的有利位置,此类方法更倾向于协议、策略和导则,而非固化的总图,并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学、可持续性策略和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推进的阶段,挖掘和改造城市棕地已成为城市更新的研究重点。文章梳理了城市更新和棕地的概念,分析了当前棕地改造的现状,进而从政策法规、人文环境、生态建设和公众需求等方面构建了基于城市更新理念的棕地景观再生设计的框架体系,最后以无为县泰山头地块棕地景观再生设计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由此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德国鲁尔区的后工业转型是被广泛学习与研究的典范,作为重要驱动力的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其转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区域性的发展理念与实施策略影响尤为深远。在“工业文化”认知与统一标识体系引导关联性感知的指导原则下,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组织运营、资金管理、利益相关者3个方面具有区域统筹的实施方式,在空间策略方面具有“个体-区域并进”的整体性特征。通过梳理并分析这些区域性的策略,为中国当前的棕地再生行动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人对城市风景的感知与理解,推动了城市历史景观的 层积过程。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以元素类别和空间类型2种 分类方式构建相对系统、科学的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识别框架, 探讨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演变机制。以明清时期襄阳为例,分 政府和文人2类话语组对历史书籍、诗文的语汇逻辑、情感倾向 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等里数同心圆坐标,以古城物理中心位置 为圆心,标记元素空间点位。厘清作为主动因的话语作用于城 市历史景观各元素及空间类别并最终实现文化层积的全过程, 梳理出明清时期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和基础框架,以期 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为襄阳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再生公园是填埋场修复治理与再利用的重要选项。由于残留有害物质将长期存在于填埋场地,如何在确保环境安全前提下提供优质的游憩体验成为再生公园规划设计的一大挑战。鉴于此,结合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从环境、空间和设施3个方面入手,建立ESF适应性策略体系,并将之应用于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再生公园总体发展及入口服务区改造设计实践,以期为垃圾填埋场再生公园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背景下,进行满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供需、景观质量及绿色人本服务能力的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设计研究,对于促进公园健康更新尤为重要。以金鸡山公园为例,基于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和基础设施使用多维度协同的视角,进行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路网设置及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步道选线,各因子的相对重要值由大到小为公园使用人群密度>醒目度>视域>相对距离>生物多样性>出现概率>地形地貌>相对坡度>水文条件>用地现状;2)与原有步道设置相比,基于生态敏感度、景观视觉敏感度和空间使用强度综合分析而形成的步道选线及路网设置,其分布的网状结构更具有侧重点,且对于成本因子较高区域的避让会更胜一筹。选择成本指数值最低的步道路径设计能兼顾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基础设施使用的要求,从而科学提高公园综合绩效水平,也为城市山地公园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4个植物景观单元。以生态适宜、景观适宜、社会适宜为准则层,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克服以往植物景观评价赋权重的主观性,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模型,得到不同植物景观的景观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黔灵山公园在适宜范围内的植物景观有10个,占评价单元总数的41.6%,适宜性较差的有14个,乔灌比(数量)在1:11.2~1.7:1之间的植物群落景观适宜性较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3点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策略,以期为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营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 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 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 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 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 “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 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铜陵西湖湿地现状,结合铜陵市西湖新区 总体规划,研究在协同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为导向下的城市新 区湿地修复策略。重点阐述了公园在功能分区、土方水系和生 境植被上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功能分区规划上结合新区功能, 分区开发保护;在土方水系规划上保留场地肌理,统筹水系调 蓄;在生境植被规划上恢复栖息场所,营造多样景观。修复策 略平衡了湿地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需求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国 城市化进程中新区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是指在公园红线范围内含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景点、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其改造与更新的核心问题是平衡公园的保护传承与复兴发展,寻求二者的共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平衡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造的关键。基于共生理论的解读与启示,以江西省南屏瀚峰文化公园为例,分别从文化、功能和空间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改造与更新的共生策略与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2.
历史城区是城市区域中历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环境特色最为鲜明的区域。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及环境的基础上,限定城区的合理容量是历史城区保护的核心任务。以哈尔滨南岗历史城区为例,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及视觉景观分析方法,选定视觉景观控制要素,建立以景中视点与景外视点2个层级控制的分析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历史城区的容量进行评定,并从建筑高度和容积率指标方面对历史城区容量进行控制引导。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适合中国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修复的理论 与方法,基于相关国际公约前期研究基础,结合颐和园写秋轩 案例的实地调查与史料分析,针对其植物景观空间视域和文化 意境两方面的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复原依据、保护策略与 思路,同时指出了历史园林中植物景观与建筑保护修复的差异 等问题;最后,总结并探讨了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适应时 代与自身发展的园林遗产保护思想,以期为我国其他历史园林 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陈伟   《技术经济》2022,(6):91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媛   《技术经济》2022,(8):24
在国际范围内荒野保护运动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的荒野保护体系正在稳步建立。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中自然荒野空间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不断扩张的城市范围内尽可能保留与规划荒野景观,已经成为国内风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了城市荒野课题相关背景和研究进展后,探索了荷兰的城市荒野实践经验,并选取3个不同尺度和类型的代表性案例,分别对案例的项目背景、设计要点和场地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然优先、野性保护、控制扰动和公众参与4点原则,并辩证地提取了可指导中国背景下不同尺度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的策略,为构建中国荒野体系提供了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制定其景观要素构成与景观格局判定的解译标准;以重庆市龙兴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地籍舆图及现状测绘等资料,建立龙兴古镇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2套数据库;利用ArcGIS平台、Depthmap软件分别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句法分析,剥离出龙兴古镇的3个历史阶段:形成期、发展期与成熟期,并对各阶段的特征状态进行分析,结合历史事件、文化兴衰、职能转变等历史背景,总结提取影响层积规律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层积规律解译的基础上提出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广泛的国际经验研究可为中国的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策略支撑,并推动其相关理论的完善。系统梳理了德国慕尼黑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公园的发展脉络,总结了其城市公园系统的分级、分类与分布特征,解析了慕尼黑公园建设中表达其公共属性的4项特征,即全员化的运动场地设置、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供给、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以及灵活高效的功能转换。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为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面临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更新的双重 挑战。分析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复兴相结合的成功案 例——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MASS MoCA是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位置偏远的中小型后工业城市 成功转型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心的经典案例。认 为MASS MoCA成功的方法在于共享遗产理念下城市遗产与 城市更新的相互促进,即基于价值共享、空间共享、利益共 享下的可持续更新路径。MASS MoCA的案例研究将为我国 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和中小型工业城市转型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