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推进的阶段,挖掘和改造城市棕地已成为城市更新的研究重点。文章梳理了城市更新和棕地的概念,分析了当前棕地改造的现状,进而从政策法规、人文环境、生态建设和公众需求等方面构建了基于城市更新理念的棕地景观再生设计的框架体系,最后以无为县泰山头地块棕地景观再生设计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由此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塑造规划设计中对于文化景观和氛围的营造和确立内容,首先结合我国部分滨水城市在景观塑造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开拓思路,然后结合滨水城市景观塑造的文化再生进行了相关策略的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针对武汉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类型城市景观设计中失落空间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避免空间失落以及失落空间的重建及再生的方法,并针对武汉城市滨水景观与街道景观失落空间进行重点阐述,提出优化应对策略及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5.
巴拉瑞特是全球首个系统应用“城市历史景观”方 法指导数字化遗产保护的城市,近年来围绕城市历史景观数字 化遗产信息服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探索 意义和示范性。全面解析巴拉瑞特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遗产信 息服务系统的策略、重点、方法和技术,总结了4个创新发展 趋势:1)由单向遗产信息发布向多维信息交互发展,强化人 景互动;2)由标准化信息集成向定制化信息模块发展,促进 景观价值认知;3)重视遗产信息受众数字化能力培养,推动 遗产保护决策公众参与;4)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化,助 力景观发展共识构建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重心由增量拓展转向内部更新,城市整体形象提升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时代城市生活需求,以及关乎城市本源的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城市高架桥(路)在城市空间结构、功能效率和景观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双面性,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挑战。梳理景观重构应对“高架危机”的“空间-场所”改造探索模式;指出高架桥更新需纳入城市空间-社会的动态发展系统之中,并结合“反桥”背景下的改造实践分析高架桥景观重构在城市多维整合中的意义与影响,揭示科学决策、整体协同、均衡化效益的城市多维整合作用机制;系统总结城市高架桥改造的街区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策略。通过反思,指出以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切入高架桥改造可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 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 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 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 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 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 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历史城镇景观特征活态保护方法体系,对 地区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 层次的要求。针对休闲农业景区分布零散、景观同质化且缺少 呼应、地域性特征弱等现存问题,将旅游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科 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环城游憩带的视角出发提出环城休闲 农业景观(ATL-ReBAM),并构建“三带”景观空间模式。 该模式符合城市居民出游规律和市场需求,与城市周边的资源 分布规律相吻合,有利于地域风土特征的有效传承。以成都为 例,根据其休闲农业景观空间演化特征和已有休闲农业景点分 布特征,尝试构建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三带”空间结 构,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景观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肖竞  曹珂 《技术经济》2019,35(10):101
以城市历史景观视角对拉萨、江孜、日喀则等卫藏典型历史城镇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案例城镇格局形态、簇群肌理、地标风貌同卫藏地区①高原物候环境、政教统治传统、佛教文化信仰的价值关联,识别其历史景观的地域特征;通过梳理吐蕃王统、分裂割据、萨迦帕竹政权、甘丹颇章政权以及现代化发展期5个阶段卫藏城市景观的特征演变,解译其层积规律,剖析当前文脉断层的成因机理,提出该地区未来历史环境保护更新的对策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涉农企业2009—2017年的混合截面数据,在使用SSBM-两阶段网络DEA模型测算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政府补助对涉农企业创新效率及其分解指标(知识研发效率和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的影响,并探究创新环境这一情景变量对政府补助与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政府补助能显著促进涉农企业创新效率提高,且政府补助对涉农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涉农企业创新活动第一阶段的知识研发效率实现;政府补助未能促进涉农企业创新活动第二阶段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的提高。②创新环境正向调节政府补助对涉农企业知识研发效率与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的影响,即创新政策优化有助于政府补助发挥其对涉农企业知识研发效率及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棕地再生带来了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和工程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当此类用地受到严重污染或者涉及需要彻底改变此类场地的用地性质时。然而,这些棕地通常与现有交通站点紧密相连,且临近就业或商业节点。风景园林师通过运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践方法,处于引领棕地再生的有利位置,此类方法更倾向于协议、策略和导则,而非固化的总图,并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学、可持续性策略和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3.
棕地是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潜在资源,棕地可持续再开发对改进城市环境和振兴经济具有积极影响。以棕地再开发的规划设计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中“棕地”主题的论文统计,通过文献增长趋势对比和论文研究方向分布的分析,阐明棕地再开发在中国逐渐受到关注的现状,进一步根据“棕地再开发”的论文搜索结果进行主题、关键词和引文的共词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计量分析得出2个研究热点,分别是“棕地时空特点研究”和“棕地再开发分类和评价研究”。在未来相关研究中建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棕地信息,并逐步建立数据库;加强棕地再开发效率上的研究,依据动态数据精细研究结果;完善棕地再利用评估决策体系和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德国鲁尔区的后工业转型是被广泛学习与研究的典范,作为重要驱动力的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其转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区域性的发展理念与实施策略影响尤为深远。在“工业文化”认知与统一标识体系引导关联性感知的指导原则下,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组织运营、资金管理、利益相关者3个方面具有区域统筹的实施方式,在空间策略方面具有“个体-区域并进”的整体性特征。通过梳理并分析这些区域性的策略,为中国当前的棕地再生行动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国外棕地治理对我国城市闲置土地利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棕地作为工业化发展导致的一种闲置土地的类型其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已比较深入,将其引入为我国闲置土地利用研究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介绍棕地的概念内涵及国外主要国家的棕地治理模式,将棕地和我国闲置土地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国外棕地的再利用模式,为我国闲置土地研究及再利用提供一些经验启示,并从中寻找适合我国闲置土地再利用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 property value hedonic models can bias estimates of marginal willingness to pay (MWTP). Using brownfield remediation as an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recovers hedonic values from a dynamic neighborhood choice framework that allows households to learn about brownfield contamination in a Bayesian fashion before choosing where to live. I find that ignoring learning yields nontrivial biases to the MWTP estimate. Th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edonic valuation if agents are imperfectly informed. Estimates are used to calculate information's value had it been withheld from the public and to assess heterogeneity in information's value along site and homebuyer demographics.  相似文献   

17.
从政策、管理、技术等角度探讨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的战略和思路,提出通过类型创新、功能创新、形象创新和体系创新开发新疆地质旅游产品谱系,实现旅游产品创新战略;通过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打造跨区域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品牌战略;通过构建产业链,实现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的产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地质旅游产品谱系,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区域之间旅游协作,利益共享;完善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加强旅游线路和旅游通道建设;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等思路来促进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8.
当前快速城镇化伴生的“乡村收缩”现象对乡村 景观产生巨大冲击,威胁其价值维持。立足乡村景观价值衰 减现象和机制的解读,通过质性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大足区玉 峰村的半结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解译,以实证方式论证乡 村景观价值的衰减感知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乡风民俗淡 化、空间风貌衰败、田园景观破损及生态环境退化在村民关 于景观价值衰减的现象感知中呈现强度递减趋势,而社会结 构退化、文化土壤消解、生产关系弱化和土地利用转化等作 用机制则是由深入浅地诱发乡村景观价值衰减的关键因素。 据此,建议后续应从历史保护、文化再生、产业构建和规划 管控等角度加强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和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问题是基于不健康的人地关系所导致的,人口膨胀、城市扩张和资源性产业过度是导致城市生态问题的具体动力。城市生态修复是对城市生态关系的修复,通过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诊断生态问题形成的关键关系和根本动因,通过积极有限的干预,协调自然过程的相关变量,建立自然过程主导的城市生态系统修复框架和路径,让自然做工。以太原市城市生态修复为例,探索建立以山地绿量为关键调节变量,通过绿量的快速提升修复冷岛效应、水源涵养效应、坡地风效应、建立“水绿共举,复绿养水,水绿孕城”的系统理念,实现城市系统整体格局修复、山地修复、水体与水系统修复、城市森林与绿地修复和棕地的系统修复。  相似文献   

20.
围绕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山水园艺轴布局设计,结合园区总体规划和场地现状情况,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方法,提出了“画中山水、诗意田园”的景观立意,提炼出“山、水、林、田、屋”五大造景要素,采用“延山、引水、布田、营林、接屋”的手法进行规划布局。重点对“延山”手法在深化设计中如何承接总体规划要求、划分园林空间、引导游览路线、限定视线范围及营造局部小气候等,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引水”“布田”“营林”“接屋”等设计过程中,如何运用传统园林文化内涵、表达传统园林意趣作了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