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概念思辨与理论认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概念进行辨析,探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相关重要研究内容,以期阐明从生态修复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认知转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以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受损或缺乏稳定与安全性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国土要素的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和生态功能修整与重建以及辅以中宏观尺度上的生态工程等系统性措施,以修复生态系统过程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治理活动,最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景观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2)根据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不同干扰和影响程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可划分为国土空间生态恢复、国土空间生态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重建三大类型的研究内容;(3)区域背景、景观异质性、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都与生态系统相互交融,将这些要素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的过程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结论:面对中国的区域性生态问题,退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实现,需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探讨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内涵与进展的基础上,参考文献计量分析与政策分析结果,结合土地碳汇模型,构建了基于“比重法-均方差法”的农业农村空间生态修复质量测算方法,包括庭院空间生态、生态农业空间质量、农村空间生态改建、农业空间生态恢复4个维度、19项具体指标,并以辽宁省凤城市为实证对象,对该测算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基于实证分析做出的问题识别,提出凤城市农业农村空间生态修复的对策:(1)庭院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等;(2)生态农业空间质量保护修复:实施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工商品林建设等;(3)农村空间生态改建修复:实施生态基础和生态网络建设,提升农村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4)农业空间生态恢复修复:大力实施“固碳工程”,推进碳汇交易,探索拓展场外交易渠道。  相似文献   

3.
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基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哲学思想缘起、核心观点、指导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系统回顾法、演绎推论法、类比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内涵是在生态修复基础上不断深化,体现在保障国土空间的预防性功能、整体性特质、平衡性原则以及辩证性开发等方面,强调遵循国土空间要素的客观本质;(2)结合万物与自然的融合要求,从集系统、拓空间、衔时律、择愈法、创共生5个方面回顾演绎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道"哲学思想;(3)从外部情势、发展阶段、宜境制法、信息络网、效果优化5个角度概括提出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术"哲学思想;(4)从二维关系角度剖析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道"与"术"哲学逻辑以及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结论:"道"与"术"哲学思想是科学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实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剖析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对象、方法、途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程—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互逆研究范式。研究结果:(1)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四种类型、三个过程,以及不同恢复重建方案对效益的影响;(2)从技术经济角度佐证原脆弱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的可能;(3)从地上光温资源、地表水土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变化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极不稳定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低稳定生态系统、高稳定生态系统4种模式;(4)通过大量的实践,在系统诊断矿区生态系统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的学科支撑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矿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实现途径;(5)讨论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研究具有普适意义、提供中国方案的国情差异认知、学科交叉认知、规划决策认知和环境规制认知。研究结论:为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科学到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路径与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以生态系统管理等理论为支撑,基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整体保护理念,关注中观—宏观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诊断,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维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认知、价值重塑与政策引导的研究路径,构建 “本底调查测度—多维认知—科学识别—价值重塑—规划调控—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从科学到决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2)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围绕重焕蓝色海洋、连通生态廊道、牢筑生态屏障、优化生态格局和彰显绿色宜居策略,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应用实践。研究结论: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成为必然,所提出的研究路径和应用实践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土地退化中性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其中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系统论述"土地退化中性"的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实践探索与潜在风险,为中国生态文明框架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和美丽国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退化中性理论围绕平衡机制构建,基于土地数量与质量"无净损失"这一具体目标,多措并举阻碍、减少与修复自然环境恶化,继而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协调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发展的目标;(2)来自国外的经验证明,土地退化中性理论在实践中仍存在评价指标及参数选择标准化、土地规划与中性目标的有效衔接、政策法规与部门职能界限模糊、各类要素供给滞后、多方主体间利益协调等问题;(3)土地退化中性研究的国际经验,对于中国正在推进的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创新等都有重要启示.研究结论:面对中国日趋复杂的区域性生态问题,可以借鉴土地退化中性理论和思想,统筹国土空间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优化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结构布局,促进建立更加完善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制度.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案例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从自然定位、修复途径、预期功能三个角度对已有观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式、文化范式、实验范式、绿色范式。(2)不同范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然重要性、自然破坏程度的高低进行综合选择,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国际最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要充分认识自然定位和价值认知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自然途径6种范式的优势,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的组合方案,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阐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支撑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区域自主治理向全域空间设计的战略转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系统回顾法。研究结果:基于国土空间"要素—格局—过程—服务"级联框架及全域耦合关联,针对目标、对象、区位及途径厘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以提升人类生态福祉而非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增长为核心修复目标,国土空间社会—生态要素为基本修复对象,构建多尺度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重点修复地域,秉承多层级协同次优而非单层级最优的主导修复途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人地冲突、强化人地协同,"修"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方式,"复"的是生态系统退化或受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对象、区位及途径均以修复目标为导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2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工程模式与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土地复垦理论与创新、复垦土壤改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与治理、“双碳”目标下的生态保护修复、土地覆盖分类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土地动态变化3S监测技术、土地信息互联网技术应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优化配置、矿区复垦土壤改良与植被生长、土地复垦与环境可持续性、土地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土地信息实时精确提取、土地GIS优化配置技术、土地数据库互联网技术。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理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信息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2023年及未来重点关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及区域多样性保护修复、以矿区为主的土地复垦理论及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施路径、土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其监测技术、时空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在土地信息技术中创新便捷应用等议题。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土地整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从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后期管护层面,总结梳理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并对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未来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不同规划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不同规划的衔接和融合;(2)强化景观生态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设计方法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以及设计技术的研发创新(3)注重土地整治中生态措施在施工方面的落实以及施工技术的提高;(4)更加注重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后期管护的有效性,主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结论]土地整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研究成果丰富土地整治内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生态修复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出相关研究的时间、主题分布特征,并对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模式、类型、案例研究内容展开仔细分析。通过文献梳理,提出了对国内生态修复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Smallholder livelihood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ropical forests are intimately intertwined.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how reforestation affects livelihoods and how they in turn affect reforestation, a meta-synthesis was undertaken of 339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identified from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smallholders in the humid tropics, and uses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 which was developed by the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 the framework for analysis. The links between reforestation and livelihoods are found to be diverse and highly interconnected. Reforestation is only one of a smallholder’s activities and typically forms part of a mosaic of land uses across a landscape. Therefore, reforestation should be designed, managed and evaluat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a diverse livelihood portfolio, and not as a single activity isolated from other portfolio components, especially under current landscape approaches. It is important for reforestation to be a complementary rather than a competitive livelihood activity. Reforesta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to address poverty, and to increase smallholder socio-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local social equity. However, reforestation outcomes are often suboptimal. Assessing smallholder capa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rior to reforestation, and addressing limiting local capacities and conditions in a timely manner, may enhance the likelihood of optim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13.
世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与发展项目是2008年冰雪灾害后,森林生态功能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区包含湖南省22个县(市、区),项目总投资72510.58万元人民币。项目注重环境保护,采用参与式规划,设计了8种经营模式,建立示范林和示范苗圃,积极推广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项目实施表明: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劳动就业机会,项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生态退化及其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侵蚀是危害性极大的一种快速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侵蚀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南方红壤丘陵山区的生态安全.本文以赣南红壤崩岗区为研究区域,从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的角度来分析崩岗侵蚀区生态系统,定量分析了赣南红壤崩岗所在区县生态退化现状和成因,并就崩岗区的生态恢复提出相应对策,为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治理以及其他地区崩岗发生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元谋干热河谷冲沟的立地条件和形成原因等方面的研究,把冲沟按垂直和流域方向各分成3个层次;根据各层次的特点进行林草配置,配置时充分考虑所选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并注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以便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寒地野生花卉在城市园林生态修复中的利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城市现阶段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已引种成功的寒地野生花卉的植被特点、应用前景、开发价值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述,阐明野生花卉在北方城市园林生态修复中的利用价值,论述了寒地野生花卉在北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利用野生花卉进行城市园林生态修复的观点,大力倡导把本地野生花卉资源...  相似文献   

17.
Rural landscapes within Natura 2000 network ar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any anthropic action which could cause the compromise of protected habitats. Agriculture, if conducted with unsustainable techniques, could cause loss of biodiversity and landscape qual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 dashboard of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chievable by a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a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agriculture activity in an area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intensive greenhouse farming. The method was applied in the southern coast of Sicily, where there is the largest SCI (Site of Community Importance) and SPA (Special Protection Area) site of the Region. Here, the dune system was seamlessly occupied by greenhouses, so endangering habitats that guarantee the survival of endemic species, such as the Leopoldia gussonei. The main dimensional, visual and agro-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the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were identified and valued both in the actual state and after the hypothesized conver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intervention would allow a meaningful landscape improvement combined with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of the pollution of the area.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源地上游的大量氮磷营养盐不断输入水体,造成城市供水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为削减入库水体污染物,宁波原水集团有限公司在皎口水库建设了入库前置人工生态湿地工程,技术先进,设计科学,管理维护方便。经过两年运行,工程效益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