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的构造演化为主线,论述了地质构造的成矿控矿作周。研究认为前燕山期古亚洲域构造演化阶段,华北地台北缘作为华北板块陆缘活动带形成了多条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燕山期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使华北板块成为中、新生代强烈活动区。地慢热柱演化的三级单元—幔枝构造控制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共同控制着冀北地区的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
板峪口—上寨地区位于太行山中段阜平穹褶束与五台山—恒山花岗绿岩带汇合部位。该区发育两期韧性剪切带,第一期为拆离—滑脱型韧性剪切带;第二期为逆冲推覆型韧性剪切带。本文重点总结了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原五台群为由一系列韧性剪切带分割的构造岩片叠置体。板峪口组和五台群金刚库组中的部分中深变质片麻岩为“外来岩片。”原五台山群与阜平群为由韧性剪切带接触。并总结了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成矿、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3.
阜平地区的太古宙地壳,主要由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约占50%)组成。变质表壳岩即阜平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下部叠卜安岩组;上部宋家口岩组。变质深成岩分为钠质和钾质两个系列。在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三期褶皱变形及其相伴的两期韧性剪切变形:第一期褶皱变形发生于下部表壳岩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第二期褶皱形成于钠质深成岩侵位之后;第三期褶皱群形成于太古宙末期。在二、三期褶皱变形过程中形成两期韧性剪切带。他们共同造就了阜平穹状复合褶皱群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4.
中条山北段刘庄冶—胡家峪一带中条群中发育一条以篦子沟组为滑脱层的韧性滑脱剪切带。在该剪切带剪切变形过程中伴随发生了相应的变质作用。变形变质作用依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阶段以低温高应变速率为特征,整个韧性滑脱剪切带均遭受了强烈的剪切变形和中高压型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高温变形阶段,在韧性滑脱剪切带的主界面及其附近发生以高绿片岩相为主、低角闪岩相局部的中压型变质作用;晚期阶段以稳态重结晶为特征,仅在韧性滑脱剪切带主界面形成了低压型低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都尔庙地区的膝折构造发育完好。形态多样,并与蓝闪片岩共存于韧性剪切带上,对研究褶皱形成机制,确定古板块俯冲带的位置、俯冲方向以及韧性剪切带位移量的测算等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曾经历了两期区域变质作用和四期构造变形作用:2650Ma前后单塔子岩群形成,稍后即发生第一期构造变形,形成区内最早的构造形迹一等斜平卧褶皱。第二期变形亦仅发育于单塔子岩群中,表现为闭合一直立一倾伏褶皱,其轴叠加于先期褶皱之上;2450Ma时变质深成岩体形成.同时发生角门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本期变质作用晚期阶段在南北向构造应力挤压下,区内产生第三期变形,形成大型复式背形构造和近东西向展布的韧性逆冲剪切带;古元古代时期,大规模的中性、中酸性及酸性岩浆相继侵位,1800Ma左右发育了绿片告相变质,晚期变质阶段伴随有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变形事件。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某金矿区发育NWW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分带明显,由糜棱岩化岩石、糜棱岩和糜棱片岩组成.根据韧性剪切带内S∧C夹角、拉伸线理及S型组构指示韧性剪切带在平面上具右行剪切特征.剪切应变值4.5~5.7,应变性质以简单剪切为主的平面应变兼有压扁变形特征.野外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及岩石化学分析表明,岩石明显发生退化变质现象,剪切带边部到中心,矿物和化学成分都发生了明显变化,SiO2、Fe2O3、Na2O在剪切带中心明显降低,MgO、CaO、K2O在剪切带中随变质变形强度增加而增加.金矿床沿韧性剪切带分布,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岩金矿体明显受剪切带控制.金矿化与韧性剪切作用、韧性剪切退变质作用及后期脆性构造叠加和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说明本区金矿的形成是多阶段成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岩石的白云母成分、白云母60值和矿物组合的研究,阐述了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条件。并提出了在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强应变带两侧岩石具有不同压力类型,俯冲侧压力值较高,仰冲侧温度值较高,两者彼此平行,构成变质双带。  相似文献   

9.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隆升,使岩石图发生强烈减薄的同时,地幔物质呈蘑菇状向外围造山带之下拆离。当幔源拆离薄层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造成减压释荷,使韧性软化岩石转变为深熔岩浆上侵,形成沿造山带轴部展布的点状或线状构造岩浆带,表现为以构造岩浆带为核部的隆升构造一幔枝构造。隆升较快的构造区段上覆盖层里揭顶式大幅度拆离,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变质核杂岩演化过程控制着成矿物质的运移、聚集、成矿作用,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0.
河北丰宁窄岭金矿,可以区分3幕Ⅰ级韧性剪切带,1幕Ⅱ级脆韧性剪切带和1幕Ⅲ级脆性剪切带。伴随不同的剪切变形变质作用,分别有花岗岩(红旗菅子群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变闪长岩)→正长斑岩→含金石英脉的侵位。而金矿则是这种多期多阶段构造—岩浆复杂演化使金逐步富集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初次提出:地壳结构,俯冲速度、岛弧区火山岩特征和矿床特征及弧后区特征等五个方面是古生代板块与中新生代板块俯冲带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古生代古秦岭海洋板块向中朝大陆板块俯冲,丹风古岛弧区地壳厚度为22.5km,消减带的深度为166km,板块的闭合速度为4.2cm/a,在古岛弧区产有一套钙碱性的火山岩和斑岩铜钼矿床,弧后区较大,局部已有洋壳形成,为具一定规模的边缘海盆地,为低应力型俯冲带。  相似文献   

12.
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研究结果揭示了扬子地台北缘南秦岭造山带武当地区基本构造特征为巨型推覆构造,命名为武当推覆体。该推覆体由北向南可分为汉江推覆岩席、十堰推覆岩席、杨坪推覆岩席、三台推覆岩席及银洞沟推覆岩席。各推覆岩席表现为由印支期前伸展环境下水平滑脱剪切作用所造成的堆垛的武当群岩系在印支期以来南、北两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历经褶皱一韧一脆性推覆和脆性推覆阶段的构造变形,形成由北向南道冲推覆是前展式结构的叠瓦状巨型推覆体。青峰断裂为武当推覆体的前缘断裂带,该断裂向北缓角度延伸构成推覆体的底板主拆离滑脱断层。该区构造变形环境由伸展一挤压并伴随局部伸展一挤压的转化,促成武当推覆体的发生发展和定位。  相似文献   

13.
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的武当推覆体是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历程。该区的层固性结构和加里东—晋宁期的伸展滑脱作用造成了武当群构造堆垛岩系的形成,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印支运动期间的会聚、碰撞造山作用使武当巨型推覆体逐渐形成,至喜山运动时期完全定位。本文分析了这些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效应及构造变形的复合关系,揭示了本区变形环境由低温高压或高应变速率环境向中温低压及低温低压过渡的特征,阐述了武当推覆体的形成、武当群岩系的变形效应与动力作用方式、变形岩石的边界条件、变形岩石的结构构造以及力学性质的关系,把武当群的形成、武当推覆体的演化分为三期五个阶段,其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沿大陆边坡的重力滑动和陆-陆碰撞的挤压作用,其应力作用方式为由上述动力所产生的近南北向伸展和近南北向挤压两大地应力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福庆寺剪切带中宏观发育S-C面状构造,不对称的透镜状构造(或眼球),由变形变质分异而形成的无根石英脉的不对称状“布丁”等明显可辨的剪切指向标志;显微的糜棱面理(Sm)及剪切条带(Shear bands)、云母的掀斜现象、黄铁矿晶体的压力影、显微破裂等是剪切指向标志在显微域中的表现;糜棱岩中石英光轴组构的不对称性也提供了揭示剪切带运动特点的佐证。刘剪切带线状构造的分类统计,获得该剪切带在韧性变形阶段,a线理(矿物拉伸线理、原生气孔杏仁的拉伸方向)以中—高角度向NE侧状,反映了此阶段剪切带发生了逆冲—左行斜冲剪切运动,在脆性变形阶段,擦痕线理以高角度向SW侧状,则指示了该剪切带在后期活动阶段的高角度右行斜冲剪切运动性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太行山中段呈斜列式分布的阜平隆起和赞皇隆起相接区域的构造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它是在大古宙平缓隆起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它包括两个变质杂岩核、剥离断层和盖层三个构造部分,其构造性质各异,代表了不同层次岩石的变形特征。由沿下元古界和太古宙岩石间不整合面发生滑脱形成的韧脆性拆高,断层带将下盘韧性变形和上盘的脆性变形隔开,上盘盖层中滑覆—推覆构造系向滑覆—滑覆构造系的演化,反映了本区中、新生代陆内伸展环境下在重力滑脱条件下,由简单剪切向转动的复合剪切作用机制转化,是造成本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八宝山地区中上元古界一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发育。上元古界下马岭组层序完整,上下限清楚,分段标志明显,是燕山全区内最典型的剖面地区。中生界侏罗系下花园组是区内唯一含煤岩系。 该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相互切割。三叠纪的印支运动控制着本区煤系地层的分布和后期构造变动。 区内岩浆活动剧烈,岩石种类较多,侵入岩分布面积广。八宝山正长斑岩体为多期侵入并间有喷发的复合岩体,其产状为岩盖,在其下部盖有含煤岩系,为今后八宝山区重点找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