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农村利益分化是农村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但是,农村利益过速分化、过度分化以及持续分化不可避免地会加大村庄治理难度,使村庄治理面临严峻挑战。鉴此,必须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抑制农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不断完善和创新村庄治理模式,以实现农村社会的科学治理与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齐超 《经济论坛》2023,(5):117-126
经营规模的转变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转变,还连带社会层面的转型。文章从多维视角分析农业规模经营对农村社区社会经济福祉的影响,构建一个涵盖社区经济福祉、社区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乡村治理等多维度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下,比较分析了三种不同规模经营形式对社区福祉影响的差异性:中农农场规模经营模式下,农村社区家庭间收入差距较小,形成的中农阶层具有显著的治理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社会治理;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模式下,社区内收入差距拉大,但家庭农场具有带动小农增收的示范作用,二者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增强社会团结,乡村治理主体结构更加多元;企业型农场规模经营模式下,小农和中农面临农业就业机会丧失,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农场经营者成为影响乡村社会的重要阶层和力量,弱化了乡村治理的本地力量,削弱了乡村治理的目标公共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三个角度出发,指出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困境是农村社区信任度降低、规范缺失和社会网络弱化,并提出了发挥优秀传统社会资本的优势和利用新的社会资本两个措施,来促进农村社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正一、农村社区及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与特征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社区这一概念探索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村社区对我们来讲已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从社会经济视角出发,指出"农村社区是指在村庄范围内,村民依靠彼此间紧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不同于自然村,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自然村,也可以是一个大的自然村划分为几个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邻里关系认同感和亲密感强烈;第二,以村庄为地域依托;第三,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和新型社区建设、户籍制度改革、社会组织发展和农业税费的取消,大大改变了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基础,农村社区治理方式需要创新。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要吸收社会组织参与到决策、执行、监督和服务机构中来,并且要结合农村社区的自身特点来规划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6.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完善了准公共产品理论,结合社会资本因素的集体行动及制度供给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及治理新的视角。基于此,在简要回顾目前国内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研究及其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借鉴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提出今后我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以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发展历程》,所提出的"超级村庄"这一观点而展开的.指出了超级村庄的出现是农村社会内部力量发展的结果,并是小城镇理论家重新评估自己理论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同时通过对"建构"的探讨,从而强调超级村庄的出现是村庄集体和个人领袖理性的选择,以及对农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日益成为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与村庄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通过对浙江省126个经济薄弱村调研结果发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农户收入水平、农村区域地理环境、村庄规模以及村庄内部党员结构、宗族结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基于关键要素的分析进一步发现,集体经济发展不仅是资源要素禀赋问题,也是合作治理视角下交易成本与社会成本的管理问题。发展集体经济日益从一个生产性问题变成管理性的农村资源规划与利用的难题。因此,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合作治理成本的有效化解。重新认识集体经济发展的依赖与功能是未来集体经济再造的关键,也是村庄有效治理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王文瑾 《时代经贸》2007,5(3X):47-48
本文针对《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发展历程》,所提出的“超级村庄”这一观点而展开的。指出了超级村庄的出现是农村社会内部力量发展的结果,并是小城镇理论家重新评估自己理论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同时通过对“建构”的探讨,从而强调超级村庄的出现是村庄集体和个人领袖理性的选择,以及时农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将社会资本概念正式应用到政治学,这是两者发生日益紧密联系的本源.关于社会资本和协商民主之间的研究也相继产生且不断发展,社会资本和协商民主两者可以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而在当前复杂多元的农村社会中,农村社会的秩序也离不开培育农村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中所包含的信任、互惠和关系网络是构建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机制的内生性力量,是维持农村秩序的内在根源.本综述主要概括了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理论与协商民主理论的相关内容,力求理清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内在关联,为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机制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问题是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该文以浙江省为例,总结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治理在"政经分离"、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逐步分类实现"政经分离"、不断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完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收入结构趋向单一化、运转困难,农村社区财力面临崩盘,农村群体利益进一步分化、公众意愿难以整合,“一事一议”在操作上面临困难,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制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职能发挥,给原本短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带来了重大影响。本文认为必须通过理顺各级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增强乡镇财政和农村社区财力、培育多元供给主体、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等措施,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传统的乡村管理模式渐渐地失去了效力,乡村治理的理念也正逐渐被引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中去.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与博弈的过程,完善我国乡村治理的机制,提高治理的绩效,必须从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出发,多渠道有效地提高各主体的治理能力,完善和协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机制.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 1、强调乡村治理的主体.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者都比较赞同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实施管理的过程,乡村社会是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一个领域.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乡村政府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任艳妮认为,乡村治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多元主体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房正宏认为,乡村治理场域至少存在三方治理主体,即基层国家政权(乡镇政府)、地方精英、村民委员会(民众).  相似文献   

14.
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4  
徐勇 《开放时代》2001,4(7):26-33
治理是当今政治学新拓展的论域,但学界对这一语汇缺乏深入的,特别是以中国为主位的理论分析.本文分别从西方社会和中国不同的历史进程和语境考察了治理的涵义和治理的转型,分析了由于治理转型带来的权力分化和整合,主张以竞争-合作主义的理念分析和处理权力分化和整合问题,重新塑造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以此对中国正在兴起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民间组织及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提供理论解释模型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林辉煌 《开放时代》2021,(4):85-102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村庄治理中,党组织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本文将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尝试还原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并进而揭示党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之前的皇权与政党试图将乡村社会纳入治理的范畴,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引发村庄治理的结构变化.传统村庄治理的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完成的.本质上讲,中国共产党不是简单地为赢取选票而组织起来的政党,而是一种发挥元治理功能的治理体制.这种元治理功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核心"的身份介入到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联结、统筹和引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作用.最后,本文尝试呈现当前农村党建的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林辉煌 《开放时代》2021,(4):85-102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村庄治理中,党组织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本文将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尝试还原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并进而揭示党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之前的皇权与政党试图将乡村社会纳入治理的范畴,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引发村庄治理的结构变化.传统村庄治理的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完成的.本质上讲,中国共产党不是简单地为赢取选票而组织起来的政党,而是一种发挥元治理功能的治理体制.这种元治理功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核心"的身份介入到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联结、统筹和引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作用.最后,本文尝试呈现当前农村党建的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辉煌 《开放时代》2021,(4):85-102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村庄治理中,党组织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本文将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尝试还原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并进而揭示党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之前的皇权与政党试图将乡村社会纳入治理的范畴,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引发村庄治理的结构变化.传统村庄治理的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完成的.本质上讲,中国共产党不是简单地为赢取选票而组织起来的政党,而是一种发挥元治理功能的治理体制.这种元治理功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核心"的身份介入到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联结、统筹和引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作用.最后,本文尝试呈现当前农村党建的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12,(10):108-129
中国农村村庄社会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看,中国农村可以分为南方、中部和北方三大区域,其中南方地区多团结型村庄,北方地区多分裂型村庄,中部地区多分散的原子化村庄.区域村庄结构的差异与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和村庄历史有关.通过村庄社会结构的研究,可以比较好地揭示出中国农村区域的社会和文化特质,从而可以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恰当的中层理论模型.从村庄结构角度来讨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不仅是理解中国农村的重要步骤,而且是理解中国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激活和重组了农村的各种利益关系,最为明显的是大规模农民流动的发生。农民流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其在职业和居住模式上的剧烈分化。可以认为,基于职业分化的农民流动更多的是需要测度一种非定向的流动规律,即农民在不同职业间的空间转换过程中对于传统农业的依赖差异;而农民的房屋买卖与居住地迁徙,则是需要测度农民的定向流动规律,即农民对于社区本身的归属程度。随着农民的大量流动,村庄出现明显的经济社会分层,主要包括富裕阶层、中农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和贫弱阶层。这里的阶层分化不仅仅是职业意义上的,也与基层治理主体直接相关。其中,半工半农阶层与中农阶层的形成和互补,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层基础;通过这两个阶层的流动性与互补性,并且最终以中农阶层为载体,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找到了最有利的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背景下,通过分类指导的手段,经过"合村"、"并点"的方式,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中心村、基层村、规划撤并村三大类,并提出各类村庄的选择标准、整合力度、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以及村庄发展导引.引入社区管理的理念,研究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将各级各类居民点纳入社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