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状态。一方面,农业机械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噪声、油料和废气污染。如何发挥、巩固农机对生态农业的促进作用、抑制其破坏作用,"绿色营销"理论与实务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界定生态文明和绿色营销的内涵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的关系,论述了湖北农机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分析了实施绿色营销的障碍,提出了破解障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给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湖北民族地区带来了重要发展契机。在分析绿色营销对生态文明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绿色营销是湖北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竞争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推进绿色营销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指出在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企业作为社会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当今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下,企业也需要努力探寻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以往传统的经营模式顺应时代要求采取绿色营销的方式形成绿色的经营概念。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进行概述,并提出我国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支持下,特色农产品三产融合,对宜昌市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宜昌市秭归县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分析,研究传统营销模式的不足,并根据不足点提出相关的建议,为各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当今社会的很多企业都在倡导绿色经营,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分析了绿色营销理念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绿色营销理念的创新,将绿色营销理念引入乳制品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现企业、消费者个人和社会的绿色利益;最后以市场营销学的"4P’s"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基于绿色营销理念的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营销策略体系,包括绿色产品支持子系统、绿色价格支持子系统、绿色渠道支持子系统、绿色促销支持子系统,以期达到更好地实现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绿色营销目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要求愈加强烈。由于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起步相比发达国家晚很多,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外国绿色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而将国际的销售方法和国内的方法进行融合,走出一条属于我国的绿色农产品销售道路。本文首先从国外绿色农产品销售特点入手,分析我国绿色农产品销售存在的局限性,进而提出加强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要求生产商、销售商以绿色观念为指导,使环境利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相协调,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实中,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障碍,如绿色消费需求不足、绿色农产品的供给不足、流通渠道受到限制等。要想保证农产品绿色营销的顺利实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信息公开、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政府的激励等。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绿色农产品在我国生态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绿色农产品的推广也成为目前我国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福州"真好农牧"有限公司就以专职高端保健鸡养殖与销售,成为我国绿色农产品销售的典范。在其推广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以该公司为例,针对当前福建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推广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简单分析,从产品、价格、促销与渠道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推广策略,以期为相关农产品营销企业带来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营销渠道问题是农产品营销研究的重要问题。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立足海南热带农产品营销实情,阐述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及其绿色营销渠道的涵义,分析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构建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产品实现绿色营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参与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新武器,也是中国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有效通行证。绿色营销是指以满足产品消费者和企业经营者共同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1.
绿色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理念基础上的延伸,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在注重地球生态保护的情况下实现多方面的利益需求。绿色营销在发达国家的认可率较高,但是在我国绿色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众多的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有来自市场的,也有来自其他自身因素,本文将对绿色营销潜藏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绿色营销其基本内涵是绿化整个产品价值链,就是把市场营销同无公害、无污染、安全营养、舒适、温馨的绿色消费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产品价值链上,要求实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绿色营销观念认为,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保护,促进经  相似文献   

13.
宋宇 《中国市场》2014,(7):121-124
品牌联盟是生态农产品顺应市场新趋势、提升品牌核心价值、增强品质信任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南水北调生态线建设中的生态农产品品牌联盟实践为案例,借鉴品牌战略与营销联盟相关理论,对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联盟新模式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提出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联盟的核心是生态理念的文化塑造,难点是品牌营销联盟的模式创新,设计出的模式创新与文化塑造方法在南水北调生态农产品品牌联盟实践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宋峥嵘 《商场现代化》2006,(25):173-174
绿色营销是21世代营销的主流。走绿色营销之路,是永州农产品营销的必然选择,是强市富民的战略性途径。本文分析了发展永州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意义,指出了永州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永州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香 《商业科技》2013,(29):52-53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要求食品的营养性,还要求食品的安全性,并越来越重视食物对人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农产品“绿色营销”应运而生。本文采用查阅文献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分析了洛阳市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现状,并由此总结出洛阳市绿色农产品市场的消费特征。继而找出绿色农产品价位过高、假冒伪劣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加强绿色管理、实行绿色农产品会计制度等可行性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平台的出现使农产品营销理念发生了突破式的改变,向精准化和个性化发展.为了能更好地凸显云南省农产品在绿色、生态、有机、特色、健康等符合当今消费理念的属性优势,推进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个性化的精准营销应用,在云南农产品属性优势的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型,并提出了在应用中的基础条件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实施绿色营销的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太海 《商场现代化》2008,(16):143-14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绿色营销已成为国际性发展的大趋势。文章阐述了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内涵,分析了农产品实施绿色营销的内外部因素的"双逼"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实施绿色营销的政府和企业双层面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有利于培养人们环保意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现阶段企业绿色营销的开展结果并不理想。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针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存在的法律制度效应不足、缺乏绿色营销观念、绿色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约束力度、普及绿色营销观念宣传、加大企业相关技术投入、提高大众绿色消费意识的营销策略。进而使企业加快向绿色企业转型,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地处三峡库区的湖北省宜昌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建设、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坚持"尊重自然、制度引领、城乡联动、四化同步"等原则,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绿色产业"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宜昌模式"对依法治国背景如何破解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突出的"制度困境、成本困境、模式困境"等难题,为各地当前及今后相当一定时期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一、生态城市:从"建筑节能"到"三个绿色化"宜昌地处湖北省西部,是三峡大  相似文献   

20.
苏州作为鱼米之乡,有很多特色农产品,目前已形成了以优质稻米、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业等为支柱的优势产业群。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绿色营销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苏州绿色农产品营销现状的研究,探讨苏州绿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