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对于协调区域发展及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7%,但诸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在阻碍城镇化发展。对于流通业来讲,由于流通业缺乏产业定位、库存占比较大、自有品牌建设力度不强等原因导致流通业供应链没有充分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流通业发展有效融合,通过不断优化流通业供应链,降低流通企业成本,提高流通业服务水平及运行效率,以此不断满足城镇化发展中体现出的差异化及多元化需求,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北京市1990年~2013年24年数据,通过实证的分析来研究北京市城镇化建设与商业流通业和商业地产产业间的相关关系,由于商业零售所属的商贸流通业和商业地产产业是社区商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近似得出城镇化建设与社区商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城镇化建设与社区商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城镇化建设对社区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社区商业的发展则会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和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基于此对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北京市1990年2013年24年数据,通过实证的分析来研究北京市城镇化建设与商业流通业和商业地产产业间的相关关系,由于商业零售所属的商贸流通业和商业地产产业是社区商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近似得出城镇化建设与社区商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城镇化建设与社区商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城镇化建设对社区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社区商业的发展则会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和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基于此对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商贸流通业是城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城镇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繁荣的商贸流通的基础上,二者互为条件。目前黑龙江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仍以粗放型的规模扩张为主,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与流通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在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环境下,二者的关系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立足于安徽省1993-2012年20年的城镇化水平和流通业产值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是引起城镇化进程的格兰杰成因,而城镇化进程却不是引起流通产业发展的格兰杰成因,从而提出应当积极发挥安徽省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通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地位由末端到先导,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业态不断创新,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并成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流通业发展历程,转型与创新贯穿流通业各个层面,政策转型推动流通业实现多种业态并存的产业体系;积极对外开放,引进吸收国外流通企业经营模式和先进技术,推进中国流通业迅速与国际接轨;结合中国国情,重构流通方式、创新流通业态和发展方式,使流通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领跑全球。在回顾流通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各阶段流通政策和流通产业特征,全方位总结发展成效和经验,并对流通业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以期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2004—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广西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从2009年开始,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促使流通业增加值有了显著增长。基于此,为促进广西流通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流通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扩散和辐射作用;控制中小城镇数量,扩大原有城镇规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中小城镇自身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界定流通“软实力”内涵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论证了流通“软实力”对北京城市消费力的促进机理.本文认为要实现北京流通产业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不仅要在硬件(硬实力)上加大投入,还要重视打造北京商贸流通业的软实力.通过信用力、服务力、品牌力、引导力、创新力五个方面的提升,实现北京商贸流通业自我驱动式的发展,形成北京商贸流通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当前,流通业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火车头和助推器.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首先要发展流通产业,实现流通现代化.建立大企业主导型流通格局对推进首都流通现代化,发展21世纪的北京流通产业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国际国内同业比较,和流通理论探析,利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数字论证了北京应该也必须创立大企业主导型流通格局,走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的流通创新之路.这是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商业研究所立足北京、开展首都流通产业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今后他们还将陆续就首都流通现代化发表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工业和流通业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的互动关系,流通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适应并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因而厘清流通业扩张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效应对于促进工业与流通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流通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流通产业边际费用最小化作为研究的两条主线,以宏观的流通技术、生产技术、市场化程度和微观的企业因素为研究视角,对在工业化进程中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是研究中国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动态关系的重要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20余年中,流通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而不是相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以东、西部地区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西安市、成都市、昆明市这六大典型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程度进行测算,并对东、西部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系列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六大典型城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普遍不高,且呈现出东部普遍高于西部地区的规律;西部城市的旅游产业和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态势比东部城市好;旅游产业滞后现象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房地产业是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和房地产相互作用的路径分析显示,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河北省城市化发展应以科学的房地产业发展作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使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长期内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互为因果关系,而短期内这种关系不明显;长期内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原因,短期内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服务业有了很快的发展,这与近些年来的人口城市化密切相关。以山东省为例,对服务业和城市化的相互协调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从城市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冲击来看,城市化对服务业的冲击主要有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从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来看,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投资需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城市化。运用EViews软件对山东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建议山东省应该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服务业结构等促进山东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端商务产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发展高层次、高增值、强辐射的高端商务产业,不仅能有助于提升通州新城综合竞争力,更能提高北京城市化的发展层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高端商务已成为通州城市副中心落实功能定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 本文意在分析通州高端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端商务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将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将代表第三产业发展的指标和影响城市化速度指标及城市化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并结合第三产业与湖南省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和其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进而提高综合城市化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首先对第三产业和城市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接着运用综合指标分析,避免了单个度量指标的片面性。运用ADF检验变量序列的平稳性,用EG协整检验与VAR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表明:湖南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湖南省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将软实力的概念引入流通产业,界定了流通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接着选取了纽约、巴黎、东京和伦敦四个城市,从七个方面通过不同的指标数据与北京流通软实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果可以看到北京与上述四个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最后结合流通软实力的内涵,提出提升北京流通软实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