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迅猛发展,对于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但作为构建电子政务科学体系的基础概念———电子政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运作中仍存在许多争议。文章从电子政务的主体、范畴、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电子政务就是指政府机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原有政务流程后采用流程管理模式给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新型政务,并厘清其与电子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江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126-130
电子政务的开放性特征与政府的廉洁建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但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对于政府的廉洁建设的具体影响路径也不尽相同。文章根据12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洲际研究了电子政务对于政府清廉度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欧洲国家的电子政务对于政府清廉度有显著推动作用;亚洲国家除了网络建设因素的影响不显著之外,人力资本投资、电信基础建设、电子参与度都表现为统计显著;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电子政务基本上没有时政府清廉度的建设起到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继“电子商务“热潮之后,电子政务又成为信息产业界新近探讨的热门话题.电子政务,简而言之就是政府网上办公,具体点就是政府上网和政府事物的网上运营.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运作的透明度,让政府更好地完成其职能.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建立电子政府.随着全球性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政府也应建立一套电子管理体系,适应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中,“电子政务“被列为第一位.很多国家将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国家战略发展放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美国在去年就完成了联邦政府机构的电子政务规划,要求最迟在20O3年营建完全电子政府;英国目前也有60%的政府机构已开通或在建电子政府系统;同时,日本也紧跟其后提出要在2003年建成电子政府,完全用电子化手段处理各种行政事务。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电子政务实际上还在起步阶段,距离完全的电子政府仍有很大的差距。 然而,不可否认,我国电子政府工程已然启动,并将对我国建立现代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种世界性潮流,也是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角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在各国政府倡导和推动的网络化5个重要应用领域中,大多数国家都把电子政务放在了第1位。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建设模式、应用水平还是技术标准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文章以新加坡电子政府的建设为例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如何建设我国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商务贸易、政府运作的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实现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培养公众参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建立高效、透明、廉洁、民主的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政府权力是公众权力出让部分的集合或表现,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理应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素养和基本社会习惯。无疑,电子政务的实现已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最为便捷而理性的途径和渠道,切实体现着对公众出让权力的责任尊重和公众参与的实现可能。然而,对于封建传统文化深重的中国来说,电子政务还应承担着公众参与的文化养成之责,而且,电子政务也能够并有条件完成这一责任。从电子政务的属性及其特点来看,培养…  相似文献   

9.
郝钟琳 《魅力中国》2011,(17):108-10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作为当代信息化建设的引领工程,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构建电子政府已成为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0.
晓梅 《中国招标》2003,(584):75-77
RJ—eGov电子政务系统是在我们多年来为国内各行业实施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政府行业的办公业务特点,成功推出的一套面向政府行业、以实现政务信息化为根本目标的新一代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了解电子化政府的内涵,从电子政务平台,电子业务和政务公开新方式这三个视角对我国当前电子化政府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电子化政府构建中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存在原因。针对电子化政府一体化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政府在使用电子政务的问题上,提出有关改进对策,最终使我国电子化政府发挥出其应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行政效率和电子政务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创新解释,得出二者间是自觉追求的关系。通过借助“BTOPP”系统对电子政务进行分析,解释实现二者问的关系,达到行政效率的自觉追求。最后,根据该系统的五大要素,给出了我国当前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论电子政务与政府效率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来越多的政府已经意识到只有接受全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洗礼,构造出一个信息时代的政府形态,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的今天有所作为。发展电子政府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改变政府的运行模式,整合政府职能,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而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入电子政务,成为所有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初期,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应从实施电子政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效率的角度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建立电子网络政府,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种世界性潮流,也是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是近年来世界性的潮流,早在1992年,克林顿政府就宣布要创建一个电子政府,布什政府也提出建立充满活力的有限政府,仅仅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就已经通过不断地完善功能,为各自国内的人民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电子政务与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事务系统比较,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提高社会资源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权威论坛     
电子政务发展到现在,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急骤膨胀。但随之问题也暴露出来:一是重新建设整合;二是重硬件轻软件;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四是重电子轻政务。由此造成的一哄而上投资过大问题日益严重。例如今年政府用于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软件等费用就达二三百亿元,今后还将增加到千亿元以上;而各级政府盲目地推进电子政务造成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没有有效整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个别政府部门对于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没有把握,电子政务的关键不是电子而是政务的观念还不深入人心。电子实际…  相似文献   

17.
陈奥菲 《新西部(上)》2010,(2):114-114,119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极大地推崇网络信息技术对政府变苹的积极作用,工具理性色彩浓厚,参与、协商、回应等价值理性被忽略。所以,应将参与、协商、回应等“政府再造”的价值内核导入电子政务建设,重唤电子政务的价值理性,发展“电子治理”新范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构建参与式透明政府。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进,以实现高效益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有关规定,电子政务网络区分为内网和外网,政府内部信息交换在内部高速网上运行,  相似文献   

19.
电子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对传统老旧的办公模式进行改革,推行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政务公务的公开,全面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本文从电子政务的改革目标,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与政府机构改革的互动及电子政务发展价值取向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和公共服务效率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推动了政府行政管理从手段到内容全面创新。前不久,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把“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确立为我国信息化的建设方针之一,并且把“抓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作为2002年工作重点。政府信息化无疑已从部分领导人的超前眼光和部分政府机构的创新行为发展成一种社会潮流。电子政务中的关键字是“政务”而不是“电子”。电子政务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