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林 《中国农史》2004,23(3):37-45
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郑有贵 《中国农史》2000,19(1):91-98
本文把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放到整个农村经济制度背景中,对20年来农业技术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农业技术创新、变迁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关于农业技术变迁理论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事实真相到底有多近呢?本文认为,农业技术变迁之所以发生,不是单一的或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力系统在起作用.农业技术变迁动力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各个分力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各个分力都对农业技术变迁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的二元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的二元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林坚杨柳勇现阶段我国农业存在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小规模与大规模经营的农业技术并存的二元技术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农业技术变迁的方式,与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之间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受历史和文化要素的深刻影响。中国农业推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趋向正规化还是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开始的,其主要标志是农业推广程序的创立。在近代,农业推广教育和推广机构的成立,使农业科技推广逐渐向科学化方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历经几番变迁而最终走向成熟完善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主要有以下特征:即推广体系建立的强权性;推广体系发展的依随性和波动性;推广体系发展的失衡性;推广体系发展的滞后性。因此,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过程中,要树立长期农业的思想;进行经营制度创新;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业技术变迁的动力一是需求诱导,二是供给推动。经济体制决定了农业技术变迁方向择定机制的差异。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地区差异性、社会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多层次性及农村资源结构的动态性,决定了农业技术变迁的多向化。90年代,我国农业技术长入经济应选择以科研资源的双重配置机制、技术成果的二元转化机制和主动进入机制为内涵的二元复合驱动主动长入模式。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都是支撑其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部门。正是由于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一个基础作用,各国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都对农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看:梅尔从农业现代化角度将农业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传统农业阶段、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和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次郎从农业技术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速水农业发展阶段论”。他将农业发展分为3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生产二重性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是与当前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种生产关系,是符合农业生产二重性特点要求的农业生产方式。家庭农场适应当前的制度环境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增加农业收入。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本质上是要把握当前及未来可能在经济体系中导致生产要素革命性变迁的产业机会,此种革命性变迁导致的经济转型为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机会和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下农业产业化深化发展的路径是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考虑农业产业化的定位、区域特性和区域性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对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实践的分析,试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对中国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工作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八字宪法"的全面认识和利用,还需"升级换代"和"与时俱进"。此前对"八字宪法"中"水"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水量,但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温"疏于关照。而在所有的农业文化遗产中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温"调控技术不容忽视,各民族都有相应的技术体系对其加以支撑。因而,需将"水温"调控技术纳入今后农业文化遗产技术评价框架,并将其付诸实践,才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正确推广和运用,也更有利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