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知名度、影响力和旅游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赚取外汇和旅游收入的重要路径。上海是外国游客入境重要的目的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入境游客中转站。文章分析了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泰国五个上海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国2004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模,并实证分析了上海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口碑效应、客源地的收入水平与上海入境旅游需求正相关;上海入境旅游具有较大的季节波动特点,冬夏两季入境游客数量减少;世博会对上海入境旅游拉动作用较大。同时,对德国、法国、泰国三大市场未来十年的旅游季度需求进行了预测,预测发现,德国、法国、泰国三大市场未来十年都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泰国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为依据,以定量分析法为主,提出了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概念,为其构建了人口份额贡献、经济份额贡献和贡献指数3项关键指标,并就17个主要客源国近14年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指标进行了单项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1)亚洲客源国是我国入境旅游人口份额贡献的主要市场,我国入境旅游虽已步入摆脱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4个传统客源大国过度依赖的初始阶段,但未来很长时期内他们的人口份额贡献主导地位不会改变,人口份额贡献呈现出国别过度集中特征。(2)经济份额高贡献国较少,来华外国游客在单位旅游时间(天)内的旅游花费高低和停留时间长短是影响其对我国入境旅游经济份额贡献高低的两项重要因素。(3)客源国对华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指数在“十一五”规划期内得到明显改善,研究期内样本整体的市场贡献指数虽得到增长,但整体水平不高,市场贡献高指数国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受主要客源市场经济增长乏力、各旅游目的地竞争加剧、国际地缘政治的消极影响强化,以及我国入境旅游宣传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品牌建设仍处初级阶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入境游仍未彻底走出萧条周期.此外,入境旅游产品的结构性缺陷,以及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也是制约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入境旅游产品一直以来在不断丰富与完善,但是,面对入境游客需求的日益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趋势,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内容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涵等问题凸显,总体上产品质量相对较低,精细化和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匮乏,对入境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推进恰逢其时,不仅为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入境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入境旅游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旅游具有异地性特征,现有研究往往从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或经济距离等单一距离开展研究。然而,多种距离同时影响游客决策,单一距离模型降低了距离因素的解释力,同时纳入模型又会造成共线性问题,导致现有研究结论间存在矛盾,阻碍理论发展与应用。Ghemawat提出的国家距离框架基于多种距离形成评价总体国家距离的综合国家距离,得到普遍认可。文章基于国家距离框架,整合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官方数据、双边地理距离数据库、世界经济论坛等相关数据,形成2006—2018年我国55个客源国入境旅游的平衡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综合国家距离对入境游客量的主效应、非线性影响,以及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的调节作用,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国家距离是影响我国入境游客量的显著变量,距离对入境游的影响是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的复合效应;(2)综合国家距离与入境游客量之间呈正U形关系,综合国家距离可以是入境旅游的阻碍因素,也可以是促进因素,入境游客量随着综合国家距离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加;(3)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没有弱化综合国家距离的影响,反而产生极化作用,极化了综合国家距离在拐点左侧的负影响和在拐点右侧的正影响。以上发现的主要价值为:(1)增进了对距离因素在国际旅游中作用的理解,提出影响入境游客量的综合国家距离变量;(2)识别出综合国家距离与入境游客量呈现正U形关系,证实综合国家距离是细分客源国市场的新变量;(3)揭示出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对综合国家距离产生的极化效应,突出了我国采用互联网传播目的地形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汶川地震及其他一系列不利因素给2008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对地震之后中国旅游形势的判断应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通过回顾30年来中国旅游业遭遇到的7次冲击,为科学分析这次地震对中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通过具体分析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面临的形势做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目标选择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黄秀娟 《旅游学刊》2005,20(2):15-19
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竞争愈加激烈,旅游市场营销对一国或一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面对紧张的财政资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的营销效果,也是各国或各地区政府关心的问题。显然,准确的市场营销定位是旅游营销成功的必要前提。本文利用市场份额分析法对福建省的主要客源国在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中外国人市场的地位以及发展潜力与这些国家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及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由此将福建省的客源国分为4个类型:兴旺的市场、崛起的市场、成熟的市场和停滞的市场,据此提出了福建省未来市场营销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厘清突发事件和危机概念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入境旅游人数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西藏2005~2009年月入境旅游人数统计数据,分析了西藏2008年“3·14”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和政策响应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影响周期为18个月,入境游客损失量为47.14万人次,旅游经济损失量为2.15亿美元.②入境旅游政策与入境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宏观响应关系,入境旅游人数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现象.③突发事件影响的入境旅游政策响应演变特征表现为维稳限旅、救市兴旅、强基保旅和品牌强旅,政策响应作用机制核心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安全、市场和经济.  相似文献   

8.
白凯  李天顺 《旅游学刊》2007,22(5):34-39
本文从影响旅游者出行的隐性相关因素角度,以2003年截面数据为准,选取了17个国家和6项同旅游者出境旅游及花费相关的隐性相关因素进行了因子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出境人数和花费主要受客源国人均GDP、国民教育水平、消费水平和稳定的消费环境、民用航空业发达程度因素的影响;我国17个主要客源国因隐性相关因素的影响而聚合为5大类;其来华旅游人数和其总体出境旅游人数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短期内我国入境游客源国的开发重点应该是1-4类国际客源国.  相似文献   

9.
主-客文化差异是影响客源地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然而,学术界尚缺乏关于主-客文化差异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影响的系统性成果。研究基于2002—2018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年鉴》中66个主要客源地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次数据和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试图厘清主-客文化差异不同维度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入境旅游需求的主-客文化差异效应具有维度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具体而言,在世界客源地市场中,语言差异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无显著影响,宗教差异和正式制度差异有显著促进效应,价值观差异和实践差异有显著抑制效应。在亚太客源地市场中,价值观差异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有显著负向影响。在美洲客源地市场中,正式制度差异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以期对中国入境旅游企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在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的双重持续影响下,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国内旅游和从未停止过增长的出境旅游,都显示出中国庞大而坚实的国民旅游市场基础,并为我们赢得了全球第一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以及亚太地区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汪传才 《旅游学刊》2011,26(4):48-55
谁是旅游合同的当事人?这是摆在法院面前的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文章从旅游合同纠纷的实际案例出发,试图解决作为复杂问题的旅游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认定难题。尽管赞同法院裁决时否定单位的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做法,但不接受其裁决理由,并提出了两种诠释路径:一种是基于现行法制,否定单位具有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正当性;另一种是面向未来,通过完善立法,承认单位是旅游合同当事人,但赋予作为受益人的旅游者直接请求权。前者适用我国《合同法》有关间接代理的条款,认定单位不是当事人,只是旅游者的代理人;后者建议完善《合同法》有关利他合同的规定,立法确认旅游者作为受益人得就其损害向旅行社提出违约赔偿。  相似文献   

12.
浅谈风景名胜区内旅游索道存在的合理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蒋宁 《旅游学刊》2000,15(6):61-63
自1979年以来,我国旅游客运索道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至目前的近300条,全国绝大多数风景名胜区都建有或正在修建索道,为促进景区交通运输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并非各方面人士都认同旅游索道这一新生事物。针对不断传出的反对者的批驳声,本人谨以山东泰山旅游索道股份有限公司的自身实践对反对意见中的几点误区加以分析,以阐述旅游客运索道在风景名胜区内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框架下的旅游学学科属性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才 《旅游学刊》2004,19(6):15-19
本文在假设旅游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这一前提下,借用社会学关于学科属性定位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分析。从学科的认知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软”学科;从学科的组织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分野度”较高而“城市化度”较低的学科。旅游学学科的这些属性的确定。为我们解释旅游学发展现状提供了基本依据。能够使我们明确旅游学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旅游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金倩  楼嘉军 《旅游学刊》2006,21(1):40-43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家庭收入的不断递增,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对市场调查数据进行翔实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市民在休闲方式选择中体现出来的各种偏好进行了分析,并对由此形成的市民休闲方式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旅游区(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辉  厉新建  秦宇 《旅游学刊》2001,16(6):34-39
在简要回顾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本文对旅游业发展态势与旅游区(点)建设、经营和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重点分析,指出了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旅游区(点)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餐饮企业菜肴质量管理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菜肴的质量控制流程的各个环节,即采购→验收→入库→领用→加工→烹调→装盘→上桌来探讨如何管理好企业的菜肴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信息时代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选择适合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考试方式几方面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力争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梁明珠 《旅游学刊》2004,19(6):69-72
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一种旅游时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旅游开发新趋势。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一方面.旅游的扶贫效应日益显现;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也出现农民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由此造成了生态旅游发展与“三农”利益的不协调。本文依据“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的原则.就关乎生态旅游成败和农民生计的土地补偿、利益分配、培训与就业、社区参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三农”利益保障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读者手中的这本《旅游学刊》,是它的第20卷第1期。在已经过去的19年的岁月里,正是因为有了广大读者的真诚信任和众多作者的不懈供稿,《旅游学刊》才得到了今天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