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民工异质的刘易斯模型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国才 《技术经济》2006,25(9):58-61
刘易斯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长期低工资水平下的“民工潮”现象,但因其剩余劳动力完全同质的假设而无法解释我国当前发生的“民工荒”现象。本文依据“保留工资”高低将民工分成若干个类别,从而构建了一个基于民工异质的民工市场模型:经此改造的刘易斯模型分析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能够同时解释“民工潮”与“民工荒”的统一的理论框架,揭示了“民工潮”与“民工荒”有可能交替发生,显示了破解当前“民工荒”问题的根本之策是提高民工工资,表明了“刘易斯拐点”在我国还远未出现:  相似文献   

2.
重要提示     
今年的“民工潮”比往年来得迅猛,声势也日益浩大,北京、上海、广州、湖南、四川不断传来车站码头人满为患的消息,一年一度,潮落潮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本刊封面文章《“民工潮”世纪之潮》从历史、现实及社会人口学的角度分析了“民工潮”的成因、性质及趋势,认为“民工潮”是社会多种矛盾的聚焦点,反映了许多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90年代 ,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曾令人担忧。而如今 ,沿海地区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又为“民工荒”所困惑。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意味着依靠廉价劳动力为生存条件的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到了临界点 ,现在必须正视农民工的局限性和过渡性 ,对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和变革。  相似文献   

4.
杜卉 《时代经贸》2011,(10):75-76
提起“民工潮”,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最早的提法出现在1989年,由于春节铁路客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拥挤状况,因此诸多媒体开始引用这个词——“民工潮”来了。缘何经过20多年发展,“民工潮”已逐渐转变成如今的“民工荒”“民工荒”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经济法为视角,分析了“民工荒”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工潮”的思考国家计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金贤东摄影/李凯宁一、"民工潮"的趋势特征"民工潮"的大规模形成是90年代初期的事,由于其"见效快",被十多个省区列为发展经济、缓解贫困的发展战略之一,发展势头很猛,流向也比较集中。目前,全国外出民工...  相似文献   

6.
“要致富,打工是出路!”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 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满怀着这样的心声,汇集成浩浩荡荡的民 工大军,涌向东南沿海,涌向全国大中城市,其势浩如万马奔腾、一浪 高过一浪的钱江大潮。这就是所谓的“民工潮”问题。 “民工潮”,实际上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民为摆脱贫困,追求富 裕的又一项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7.
疏解“民工潮”的政策取向辛仁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是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对活跃城乡经济和增加农民收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每逢春节后出现的百万民工大流动,其数量之大和时间之集中被形象地称之为“民工潮”,不仅超过了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8.
关于“民工潮”现象的理论分析陈友福近几年,中国大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现象:每到春节过后和农闲季节,都有大批来自内陆省份的“农民大军”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民工潮”。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就达5000万─6000万人。大规模、...  相似文献   

9.
<正> 80年代中期开始的我国农民的分化流动,突变为近年的“民工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明显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疏导和化解“民工潮”,就成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民工潮”与“正常的农民分化流动”这两者虽然都是一种移位的现象,但后者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民在地域、职业、身份等方面出现的渐变现象,规模适度,比较有序,带来的社会问题较小;前者则是超越生产力状况、超越现实需要出现的盲目无序、规模过大的骤变现象,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较多的社会问题。列宁早就指出:“农民的分化过程同时也是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37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国内企业终于熬过了订单稀少的寒冬。但近几年春节后“民工潮”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民工荒”成为不少企业的心病。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入城市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度使城市长期为大量涌来的“民工潮”所困扰。而今年以来,不少的城市企业却又为“民工荒”所困扰,即使是北方的山东、黑龙江也未能幸免。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能够“无限供给”的中国,怎么会发生大范围的民工短缺呢?这个大范围的民工短缺又告诉了企业什么?尤其是那受“民工荒”袭击还不够严重和不够明显的企业又应该受到什么启发?  相似文献   

12.
就业与招工“两难”矛盾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沿海城市出现了“民工潮”,仅隔10余年之后,沿海一些城市凸现“民工荒”。与此相反还有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本文就此分析造成“招工难”与“就业难”的“两难”局面的原因,并探讨解决“两难”问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徐敏 《经济改革》2009,(1):18-21
农民工,中国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一股新“势力”,一个既不受体制约束、也没有体制保障的社会群体。这些年,因为他们的出现,东部沿海城市的中小企业才有了取之不尽的劳动力源泉,而每年的春节前后才有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然而,今年的春节还远未到来之时,席卷各地的民工返乡潮就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工潮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仲小敏 《经济地理》1999,19(6):84-87
本文在分析民工潮现象表征和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相撞击是形成民工潮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从正负两方面效应阐述了民工潮对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正面影响;最后提出民工潮的疏导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民创业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很少提及农民创业,但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崛起,农民创业现象即开始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民工潮”之后兴起的“创业潮”,导致农民创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近年来,“三农”问题的迅速凸显,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失  相似文献   

16.
“民工荒”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代替“民工潮”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现象。“民工荒”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表象因素,又存在着深层次体制因素。消除“民工荒”,从长期来看,需要逐步消除传统的城乡分割二元结构体制,进行体制创新;从短期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梯度转移,加大对民工的培训力度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尤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持续流动,形成人所熟知的民工潮而引人注目。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城里人通常称之为“外来务工人员”、“外来人口”。据统计,其流动规模每年保持在8000万左右。 专家指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出现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带来冲击。但有几点是有目共睹、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城市企业招工难的成因:民工荒实证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鞠志萍 《现代财经》2006,26(8):56-60
从2004年以来,“民工潮”出现了回流现象,城市中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的企业,普遍遭遇到招工难的问题。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民工荒”。运用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论证表明,农民工返回家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它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实现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初,“孔雀东南飞”成为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标志性风景,“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更是吸引着声势浩大的南下劳动力,珠三角经济强劲发展更受南下劳动力的青睐。尤其是每年春节过后,珠三角各大街小巷到处充满了找工作的南下劳动力,劳资双方完全处于不对称的交易平台上。始于2005年,爆发于200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民工荒”却成为珠三角企业挥之不去的痛。政府和学界对珠三角由“民工潮”演变为“民工荒”给予了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人口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民工潮”,对传统乡镇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用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在产生并将持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农村基层主政治建设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