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把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经济建设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除进城务工和从事非农产业外,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城镇化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农民进城 城乡双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歧视形成之根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智勇 《农村经济》2005,(4):123-127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户籍制度却使这一进程受阻。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中遭遇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保障歧视之根源,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必须加大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流动服务体系等,让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在就业求职、就业待遇、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一些重点工程相继动工及市、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需要征用大量土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逐年上升趋势,构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群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身份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民工问题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三分之一(约1.6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他们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被称之为农民工。目前,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为1.2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他们及子女由农村  相似文献   

6.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制定本培训规划。一、规划制定背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和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温饱时期和工业化初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很大区别。这为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带来机遇。但是,短缺与剩余并存,农村仍有1亿多中年以上为主、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形式存在的富余劳动力,而亿万进城农民工的转移尚在中途。  相似文献   

8.
一、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1、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长春市约有农村劳动力190余万人, 依照全市目前的耕地面积、耕作水平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看,只可满足约70万人的就业,这样全市就有约120万人的富余劳动力。土地资源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结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广大中西部农村尚有不少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有新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培训农民的法制意识。进城务工不要只相信亲戚朋友的介绍和老板的口头承诺,上工前要和用工单位签订一份详细而缜密的合同,把工资数额、发放时间、工伤医疗、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鸣  魏一 《农村经济》2003,(5):63-65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 ,并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 ,农民增收缓慢是制约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因素。而且 ,农民劳动力也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 ,对城市发展已经做出并正在做出重大贡献。但由于一些不完善的制度安排的原因 ,使得农村想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并不能走得出去、工作得好、生活得安心 ,成为了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非农产业与农业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创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宁蒗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四方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在于加强对转移农民就业前的培训。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关华 《农业经济》2008,(3):16-17
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二元性更为突出并且具有较强的刚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越来越突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步伐;推进乡镇企业改革调整,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4.
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蹊  尹宁波 《农业经济》2003,(11):37-38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 1 .3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大 ,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 ,劳动权益受损范围扩大 ,劳动者地位下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情况下 ,就业质量问题往往被数量问题所掩盖 ,不为人关注 ,但从长远看 ,规模巨大的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与数量问题一样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城市化质量的优劣。一、就业质量的一般理解国际劳工组织 (ILO)最早提倡“就业质量” ,但它是以“核心劳工标准”形式出现的。早在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 ,国际劳工组织就注意到世界经济虽然取得…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2003,(12):6-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建设厅(建委,山东、江苏建管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精神(以下简称《通知》),切实解决建筑业存在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二、认真开展清查工作,严厉打击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以任何名目拖欠和克扣。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定期对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16.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制度经济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近几年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本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与农民工遭受歧视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加剧的制度实施机制软化问题,并最终指出雇主的机主义行为成为拖欠问题的直接诱因.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累加放大,导致雇主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因此,改革与二元结构相联系的体制,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提高农民工自素质,是目前解决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培训作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农广校体系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具有了解"三农"、贴近农民、体系健全、手段先进、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的优势,对非农专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有较好的基础,是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富裕农民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产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但是,必须清楚的是,小城镇本身只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载体和“平台”,衡量小城镇建设水平和成效,应该以为农民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吸纳了多少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多少非农收入为标准。小城镇建设规模的大小也应该以此为依据。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又片面追求规模和气派,势必将人为地抬高农民进城的“门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这实际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目前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中出…  相似文献   

19.
促进非农就业成为近年来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农业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随着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祖辈耕种、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失地农民”;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比较薄弱,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客观上已经成为再就业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以城镇建设为契机 促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当然也是农民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才能为农民就业开辟更好的空间和载体,为土地流转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条件。目前,我国城镇发展水平滞后,2001年底统计,中国城镇化率为37.7%,城镇人口达到4.81亿,城市662个、镇20358个。而粮食主产省城镇发展水平整体上看,远远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