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最优货币区视角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浩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24(1):27-34,127
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中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按照外贸依存度和人均CDP把中国经济区域分为A、B、C三个区域,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定量检验得出,中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汇率渠道是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解释力不强. 相似文献
2.
程连顺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6-9
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是最优货币区,这样才能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绩效。我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不适宜采取完全的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处理好货币政策统一与差别化问题,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总绩效。 相似文献
3.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我国区域货币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在货币区内,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其他经济学家对最优货币区划分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一国如忽视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其结果可能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我国一直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这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差异实施区域化货币政策,以引导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而欧洲货币的一体化更是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里程碑标志。支持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就是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自欧洲区域货币一体化开始,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在此,经济学对“最优货币区”解释为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的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者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具有可兑换性,其汇率在对内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对外则统一浮动,以求…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区域差别化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综述国内外有关货币政策区域差别化理论研究,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后学界对其提出了单一和复合两种标准,从这两种标准出发,国外经济学家大量研究了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作用以及区域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同时国内经济学家借用这些理论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分析大多表明中国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因此采取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性,且其原因是我国不满足最优货币区及货币当局忽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本文从最优货币区出发,运用最优货币区标准验证我国经济不满足使用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提出我国在统一人民币的前提下实施差异化货币政策并促进最优货币区在我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性,且其原因是我国不满足最优货币区及货币当局忽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本文从最优货币区出发,运用最优货币区标准验证我国经济不满足使用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提出我国在统一人民币的前提下实施差异化货币政策并促进最优货币区在我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借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柯冬梅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1):28-32
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近40年以来,大多经济学家基本上都只研究其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却很少关注其对国内经济,金融的意义。本立足于国内视角,探讨了该理论对一国货币政策的借意义,并且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9.
欧债危机的爆发再度引发人们对欧元区是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以及最优货币区能否"内生"的思考与争论。本文基于欧元区主要成员国2000-2012年的横向数据,检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同步性和投资效应内生性。结果表明:(1)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同步性在观测期内有所下降。(2)成员国对内直接投资比重每增加1%,成员国与欧元区GDP增长相关程度就增加0.02%。投资效应的内生性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对内生性假说和专业化假说的内在逻辑与冲突进行辨析,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阶段性反思。 相似文献
10.
易红林 《金融经济(湖南)》2013,(5)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结合目前我国区域在经济金融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探讨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及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发现如果中央银行要实现开放经济下不同目标制的最优货币政策,浮动汇率制成为稳定国内经济,有效应对国内外冲击与实施独立和内向型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对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差异。从贷款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来看,中部、东北和东部地区省份的效果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的效果较差。对于资本投入相对不足的西部地区,要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移;对于资本积累充足的东部地区,要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07-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利率、信贷、汇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货币政策传导变量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对称效应;银行信贷和利率渠道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和物价影响的方向基本一致,影响幅度存在较大差异;汇率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物价影响的方向和幅度均存...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失业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如何影响银行的信用规模,进而对国内就业产生影响,得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影响国内贷款规模,国内贷款的变动可以滞后两期对就业产生冲击的结论。笔者认为,只要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就可以积极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建立回归面板数据模型,证实了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后通过建立SVAR模型,检验了各种规模企业对货币政策的相应作用,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对货币政策比较敏感,特别是中型企业最为敏感.由于我国区域之间企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必然会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目标、资产价格波动与最优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海城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2)
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判定货币政策优劣的标准。通过建立中央银行的决策模型,推导出忽略和考虑资产价格的最优货币供应量反应函数,并据此对中国不同货币政策目标下的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模拟,以认识货币政策目标对资产价格波动与最优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反应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因此,应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目标的取向,同时加强对最优货币政策目标确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平安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团队 《金融教学与研究》2022,(1):19-29
2021年12月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稳中趋松越发明朗.本文主要分四个层次对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进行展望:一是货币政策宽松的必要性之来源;二是货币政策宽松的工具如何使用,并对降准、降息的空间进行定量评估;三是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如何打开;四是货币政策宽松基调之下,人民币汇率将如何助力调节货币政策的内外平衡.结论是: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兼具宽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款准备金率仍有1~1.5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降准,即可带动实体经济付息压力下降;而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以类似2016年的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则还需降息10~15个基点.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并避免我国宏观杠杆率再度过快攀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