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各地农村的基础条件参差不齐,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易使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弯路”、“走岔路”,有的甚至容易偏离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走错路”。对此,我认为,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初使阶段。正确处好以下五种关系,对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形势,如何走出一条既适合县情、又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创建之路,是各地都在积极探讨的课题。今年来,泰宁县在不断研讨、探索、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打造了“以村庄整治为抓手的‘六手联弹’新农村建设模式”,生动地实践了新农村建设要务,较好地诠释了“20字”方针要义,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发展要素。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四个“前所未有”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3.
李念文 《经济前沿》2006,(11):20-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五个“必须”和“五要五不要”精神,正确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积极进取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典型示范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新”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敏 《经济视角》2006,(2):11-11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式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是西部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统筹西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者互为根本途径。在西部农村经济水平与城市差距越加悬殊的严峻形式下,只有通过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环节,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城镇建设,更快的推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做到统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婷婷 《时代经贸》2007,5(12Z):208-209
2006年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点。本文就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框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韩俊 《宏观经济研究》2006,(3):13-17,48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内,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钱从哪来”。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为“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河北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文明生态村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建设“村民中心、服务村民”的新思路,成为建设新农村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解放前,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就曾经提出关于乡村改造和建设的命题并身体力行地作过试验。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也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党的文件中曾经多次使用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提法。  相似文献   

11.
浅谈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决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导在政府。只有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完善政府行为方式,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一、从希森新村建设模式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三农”问题逐渐凸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难,农业真危险”的现实时弊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十一五”时期全党、  相似文献   

13.
青海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在青海进行“新农村建设”调研,可以发现西部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诸多矛盾,包括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农村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就业的矛盾、“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基层财政依赖转移支付的矛盾、农民储蓄与资金使用的结构矛盾、土地的生活保障与使用权转移的矛盾、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与责任监督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要素流动和转移在市场化机制下不利于农村建设。根据调研,我们建议:1.西部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积极争取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政策支持的同时,继续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教育、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扎实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2.西部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直接的途径要依靠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要依靠支农资全稳定增长机制;3.西部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间接的途径要依靠市场机制和企业家通过资产经营和企业重组进行机制创新,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运行机制,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4。西部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还在于解放思想,鼓励制度创新,促进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转移。鼓励制度创新,促进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和转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发展新村规划和建设进行,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要结合工业化推进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要结合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进行。这些结合,具体体现为政策的配套和倾斜、激励机制的相互融合和促进。  相似文献   

14.
“十五”期间福建对新农村建设的的投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福建新农村建设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五中全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命题,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6.
李念文 《经济前沿》2006,(11):20-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五个“必须”和“五要五不要”精神,正确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积极进取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典型示范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力的产业支撑。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研究新农村发展模式,并通过对资阳市新华村发展条件的分析,得出新华村应采用“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陈汉能 《时代经贸》2007,5(4X):11-13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湛江市菠萝种植、加工及贸易的发展状况,认为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湛江“工业立市”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求真务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更是关系中国现代化成败的基础工程。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求真务实”,一方面应努力探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规律,按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应以人为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摆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大局出发,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实践。  相似文献   

20.
低碳理念提出以来,人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但很少将低碳理念应用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从2000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全国各地新农村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特别是成都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按照“九化”和“四性”原则,融合“四态”的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走在全国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前列。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绿色生态的成都新农村,作者就小米塘村聚居点规划在低碳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