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亚云 《消费导刊》2022,(15):48-51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木雕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当前这一传统手工艺面对市场经济也是有着诸多的挑战,因为传统手工艺无法大批量大规模的生产,而传统木雕对手艺人的制作工艺有着很高的要求,难免难以跟上市场的需求量。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知道木雕通常选用精细、坚韧、不变形的树木作为雕刻材料,制作精美且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追寻这“天人合一”的传统法则,崇高自然,以作品的不同创作形式体现出人类自然相融相生,传统木雕作品同样一直遵循这这一创作理念,所以,在木雕在内的传统手工艺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并且其背后蕴含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泉州木雕是福建木雕的一种形式,它结合了许多福建独特的传统,在雕刻技术上相对朴素,在整体雕刻上线条流畅,尤其是在装饰物的雕刻方面,雕刻方法具有典型的南方文化风格,与北方的木雕有相对显著的差异。泉州木雕在多种技艺与雕刻技艺的融合中寻求变化,在中国木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本文以泉州木雕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核心,提炼出泉州木雕...  相似文献   

4.
木雕艺术是我国传承已久的一项传统工艺,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木雕艺术在我国的传统艺术发展中一直广为流传,这使得木雕艺术在我国具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而木雕艺术长久的发展历史使得其可以吸收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来完善自身的艺术特征,从而使得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得到提高,使得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深沉且丰富。  相似文献   

5.
陈有义 《消费导刊》2022,(13):51-54
在中国雕塑美术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传统的木雕艺术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一传统手艺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了几百代人的继承与发扬,已形成现代雕刻的一个主要支系。本章重点讨论并剖析了中国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刻艺术之间的创新融合。  相似文献   

6.
刘文昌 《理财周刊》2006,(10):90-92
中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不少粗具雏形的木雕工艺品。尽管现在看来这些木雕非常粗糙和简陋,但却是人类将智慧运用于木材加工的创举。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从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椁板的阴刻,发展到产生了立体的圆雕工艺,实现了一次飞跃。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在承袭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木雕在苏南传统建筑和工艺品上的应用非常广泛,雕刻的物品寓意繁多,通过对苏南传统木雕元素的研究,结合苏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并开发出系列服饰配件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庐陵古民居建筑构架的基础上,结合江西中部的传统文化,从庐陵建筑木雕入手研究庐陵建筑雕饰艺术。  相似文献   

9.
朱泓 《消费导刊》2022,(9):70-73
传统工艺一直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特色。但是当前我国许多传统手工艺一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尤其面对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诸多挑战,许多传统手工艺无法良好持续的传承与发展。其中,徽州木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不仅是一项实用性的作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满足普通人审美需要的装饰物,因此可作为审...  相似文献   

10.
姚炜 《中国市场》2015,(7):35-36
东阳木雕产业一方面要注重木雕传统工艺的保护,不被数字化技术完全取代;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传统木雕手工艺的转型升级方案,正确认识木雕传统工艺、数字化技术各自的利弊。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庐陵古民居建筑构架的基础上,结合江西中部的传统文化,从庐陵建筑木雕入手研究庐陵建筑雕饰艺术。  相似文献   

12.
紫檀木雕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现已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紫檀木雕艺术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这一雕刻艺术的关注,其艺术传播也更加广泛。本文主要从紫檀的文化内涵开始着手进行分析,随后对其紫檀木雕的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徽州木雕,是以古徽州为中心,积淀本土民族内涵,融汇中原等外来精华,从母体中诞生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现并承载了民族文化的主要特色,极富装饰性、民族性与人文性,是明清雕刻艺术的核心、精髓.徽州木雕,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打上了社会盛衰、宗法儒教、民族文化和“图形遗产”等烙印,因此,研究木雕,对特色艺术与多元文化生态的丰富保护,对探究民族信仰、人文精神、文化传承和审美趋向等内容,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木雕是我国一门传统的雕刻艺术,其工艺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传承历史,这归因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巧妙的构思和精巧的雕刻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还代表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承就是一个文化复兴文化传播,能让一个民族长存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文化代表着的也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与...  相似文献   

15.
郑天佑 《消费导刊》2022,(11):20-23
黄杨木雕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历史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积淀,使得黄杨木雕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在创作风格上独树一帜,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学习价值,本文就黄杨木雕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木雕艺术由来已久,且流派纷呈,但是各个流派间井水不犯河水,在其中地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是历代先人辛苦劳作、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所形成的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明需求的表现,亦是当地人民把包含地域特色的物料材质、传统地域文化、传统工艺技法与当地民族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相融合所形成的创新形式,具有独特的...  相似文献   

17.
梁俊锋 《商》2014,(20):170-171
中原是中华木雕艺术的发源地,远在在龙山时期(距今4500年),已掌握了拼板、榫卯、装鋬等技术,出现了鼓、斗、觚、匣、案、俎、盘、勺等后世常用木器的基本器形和装饰纹样。夏商周三代中原木作业飞跃发展,门类更多样,分工更专业,造车业和漆木器已成为中原地区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门类,并已开始对木作技艺进行理论化总结,产生了《考工记》这一伟大著作。及至战国、秦汉,中原地区把古代漆木器的制作、装饰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漆木器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唐宋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更是建筑理论的巅峰时期,产生于中原的《营造法式》,集中反映了是中原木作技术与理论对世界建筑界、木作工艺界作出的伟大贡献。明清时期中原木雕上承唐宋,在雕刻技艺手法还是创作题材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中原地区会馆建筑雕刻艺术冠绝一时。  相似文献   

18.
贾婧玮 《消费导刊》2009,(17):234-234
徽州民居建筑雕刻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着重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姜美玉 《中国品牌》2014,(7):108-109
"中国木雕数浙江,浙江木雕看东阳"。东阳人最擅长用木雕表现世间的美好。雕刀在木板上游走,一刀一笔,融合着工匠心血。平淡无奇的木板上,逐渐凸显出春日江南胜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东阳木雕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居中国四大木雕之首。从明清两代参与建造故宫,到新中国成立后装修北京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再到成功复制乾隆宝座,  相似文献   

20.
木雕艺术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凝聚着一代代手工艺人的智慧,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木雕艺术还承载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厚重的传统文化,所以它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从业者,笔者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