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的规划者们,如果你们现在开始设计一个城市,一定要拥抱ICT技术,打破过去的模式,人不一定都到城市来工作,他们到城市来休闲、娱乐,会见其他的人;他们可以在家里工作,他们可以在卫星城进行工作,整个城市的生态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张达 《东北之窗》2010,(Z2):33-35
他们所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他们是一群无名英雄,当一个又一个大型建设项目竣工剪彩时,他们却早已悄然奔赴自己的下一个"战场"。他们是城市建设的"开路尖兵",在勘察和测绘工作中,他们为大连的城市发展交上了一份让人满意的"责任答卷"。  相似文献   

3.
<正>贺雪峰:农村经济制度和乡村振兴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供保障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贺雪峰认为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城市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获得稳定就业岗位与收入,在城市安家落户。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多种原因,无法长期留在城市工作生活。对于这部分人,农村土地制度、畅通的返乡通道为他们返乡务农、创业提供保障,避免了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农民滞留城市,陷入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4.
城市农民工贫困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农民工是城市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城市里较长时间地居住、生活和工作。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群体的贫困发生率要高得多,其贫困所凸现出来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必须加以重视给予尽快解决。  相似文献   

5.
黄纯华 《魅力中国》2014,(16):18-18
农民工,就是一群,从农村带着各种希冀与最简单的行囊,踏进所谓的具有包容性和实现梦想可能性的大城市这片土地,去追求和寻找的人。“农民工”,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它也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基本上的劳动力工厂都是农民工,他们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相似文献   

6.
梁海丽 《魅力中国》2010,(29):354-354
农民工业余学校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工作。建筑业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又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要用“善心”和“实干”,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给他们,我们要从政治上引导、技术上帮带、文化上提高、生活上关心他们,全面提高建筑业农民工的素质,为提高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水平,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飞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由农村迁徙到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分子,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地位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和农民工子女问题等,但由于农民工没有完全城市化,仍给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工作和家庭都带来诸多的不便,本文根据安徽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专家学术理论,从人口学的角度阐述农民工完全城市化的人口学价值,一是农民工完全城市化有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二是农民工完全城市化有助于现代农民生育观念转变;三是农民工完全城市化有助于人口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以徐州地区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认同、对城市的归属感、城市以及乡村的心理距离四个方面和老一代农民工均有较大的差异,城市的壁垒消解了他们对于城市的向往,而对家乡归属感的疏离让他们成为真正漂泊的一代。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里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中却遭遇了比常人更多的酸、甜、苦、辣,这样重要的一个群体出现在大众和媒体视野中的是相当单一的刻板印象:素质低、不讲卫生、不讲信用等等。该群体在城市社会中基本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有的只是别人加在其身上的种种符号。围绕“农民工”这一主题,本期重点推出相关专栏,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0.
重庆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迅速崛起,吸引了来自五洲四海的外国友人至此工作、学习、生活、旅游和投资.这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现代城市使他们倍感欢愉与欣喜.  相似文献   

11.
民工故事     
城市民工,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群体。对于城市,他们是外来的打工者;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对于人生,他们怀着许多企盼,付出许多艰辛;在无数个充满希望的日子里,他们锲而不舍,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着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城市民工,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挺直脊梁,他们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尊严、体面;卸下重担,他们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当记者走进这些劳动者中间,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与追求,不禁感到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何时才能微笑进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力量。他们干的是苦、累、脏、险、重的工作,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方便和舒适,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待农民工的态度,既反映出一个城市是否宽容、大气,也折射出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然而,目前不少地方对农民工的作用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视和排斥农民工的现象。各级政府部门意识到,要使农民工顺利进城务工,实现真正的平等就业,关键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目前务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高倩 《黑河学刊》2011,(3):155-156
农民工,是现今城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群体,他们在城市中普遍承担着建筑,装修,安装等工作,工作环境较差,生活收入较低,在就业,维权,教育,医疗以及政治参与度等方面常常遇到困难或压力,不同程度上受到轻视或歧视,故而易于产生心里矛盾和冲突,出现心理障碍和观念偏差。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其工作、 生活目标发生较大变化且具有高融入城市能力的特征,他们对职业发展与就业岗位具有较好的"理性"选择.他们更希望能在其工作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创造美好生活.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个体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其就业质量普遍较低、 就业稳定性差,还存在由于自身技能培训不足而造成未来的职业发展机会少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晶 《中国集体经济》2014,(30):152-156
文章利用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以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潜在风险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主观幸福感评价。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中的高风险地位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农民工面临的就业收入风险、家庭结构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城市社会参与及融入等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幸福感的提升不能仅依靠公共服务设施和政策的扩充,更要积极地开辟"绿色通道"以化解农民工的社会风险压力,通过改善其工作生活的安全感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已是城市务工群体的主力军。然而,城市新居民这一称呼并没有给他们带去实质性的居民待遇。他们对市民化日益热切的渴求与格格不入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语言、婚恋、工作满意度、未来愿景等维度衡量"融入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现状、利益诉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初级需求(生存与温饱)已经实现,然而中级需求(安全与社交)、高级需求(自尊与自我实现)却远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政府管控、社会保障制度薄弱、当地居民偏见、企业管理落后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局限等是造成新居民和谐融入城市困难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继续工作,在那里有他们已经熟悉的生活节奏、工作环境以及一些在学期间积攒的人脉,对于他们来说,留下的选择和机会都比返回家乡来的多。然而住房费用支出也随着近年来福州市商品房市场房价和住房租赁市场租金呈现出快速上涨的态势。企业需要明确新就业大学生这一群体住房支付能力如何及需要何种供给,有助于给予有效供给、留住人才、增加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工作,形成了我国劳动大转移的洪流。特别是近几年转户入城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农民工入城后由于缺乏从事城市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因而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就成了当务之急。然而多年来农民工的培训不系统、不规范。故应使之纳入国家自学考试系统。  相似文献   

19.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筑梦新时代,谋划新发展?在今年的宁波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市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其中,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等话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本刊特带来部分代表、委员的声音,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20.
刘焱  马臣 《西部大开发》2010,(5):159-160
在大中城市生活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出身于农村,是农民的孩子;生活在城市,将来会成为新一代的城市居民。本文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通过对他们的收入状况、支出状况、工作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找出他们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关怀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