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文化冲突与行为越轨:对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化冲突的角度看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认为文化冲突导致行为越轨,宏观社会失范、中观制度缺位和微观角色失调是导致农民工犯罪的三种文化冲突形式。建立明确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健全制度法规及其执行,加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疏导,引导青年人适时进行角色转换,是防控农民工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赵晓风 《黑河学刊》2011,(9):26-27,72
变态心理犯罪具有作案动机荒诞与隐蔽、作案手段残忍和多样、犯罪类型多样化、不良影响广泛、社会危害巨大和防控困难等特点。预防和控制变态心理犯罪要缓解社会矛盾,抛弃偏见和歧视,营造宽容关爱气氛,重视心理建设,加强个体心理调节,建立有效的心理援助机制,加强对变态心理的救治和监管。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移动空间盲区在城市犯罪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分析了城市犯罪移动空间盲区的相关概念,探讨了城市犯罪移动空间盲区的形成原因,总结了城市犯罪移动空间盲区的形态兼容性、载体移动性、移动定线性、防控脆弱性等特点,并将城市移动空间盲区分为轨道、道路、离陆三种类型,探讨了各自的表现形式。深入分析城市犯罪移动空间盲区的概念、成因、特点、表现形式、犯罪防控等相关问题,能为交通部门制定犯罪防范措施提供依据,能为乘客提供防范信息,能为城市犯罪防控提供参考,并且是基于认识论的对城市犯罪特殊地理空间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凉山彝区的毒品犯罪及其引发的相关犯罪和社会问题形势相当严峻,这与凉山彝区毒品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外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在分析这些特有因素的基础上,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有效遏制毒品犯罪态势,有力促进法治凉山、和谐凉山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凉山彝区的毒品犯罪及其引发的相关犯罪和社会问题形势相当严峻,这与凉山彝区毒品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外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在分析这些特有因素的基础上,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有效遏制毒品犯罪态势,有力促进法治凉山、和谐凉山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刘明 《发展》2007,(6):97-98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人口流动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流动人口由过去分散的、个人的流动向携家带口的举家迁移转变。同时,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学习、安全、心理、犯罪问题越来越多,也促使务工人员举家进城。因此,流动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种第二代移民成了中国城市关注的又一新的弱势群体。武汉是全国的特大中心城市,交通便利,  相似文献   

7.
饶旭丹 《魅力中国》2010,(7):120-120
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产物。流动人口犯罪主体是指基于经济的目的和动因而流动的,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发生犯罪活动的自然人。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点以及犯罪的成因以及流动人口防控应当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当前重要的然而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诱发青少年犯罪因素.腐败通过改变青少年社会及家庭成长环境,影响到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及性格,并在其扭曲变异中走上犯罪道路.当前需要解决认识问题、消除产生腐败的机制性因素、加大打击腐败力度、对青少年进行反腐败教育等综合治理.以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贺国轩  李瑶 《魅力中国》2014,(27):279-279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量流动人口出现。流动人口犯罪主体指的是基于经济目的和动因而流动的且离开户籍所在地发生犯罪活动的自然人。本文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特点及成因,并且提出流动人口防控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交流和交往态势不断的增强,促使人口流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动人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对社会治安带来威胁。本文通过本地区流动人口的犯罪现状、犯罪特点以及成因,从而得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流动人口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交流和交往态势不断的增强,促使人口流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动人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对社会治安带来威胁。本文通过本地区流动人口的犯罪现状、犯罪特点以及成因,从而得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流动人口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据新华社6月19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会议认为,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城市管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目前城市管理执法队员心理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存在心理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章通过对成都市一线城管执法队员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存在挫折感强烈、职业枯竭、情绪易失控、社会角色冲突等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提高队伍素质、改善外部执法环境等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家庭结构中的“4-2-1”模式,使大部分家庭需要雇佣家政服务人员照顾老人、小孩及从事家务劳动等.近年来出现的“毒保姆”等家政服务人员犯罪事件,反映出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存在的严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家政服务行业特点,深入挖掘家政服务人员犯罪原因,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退耕还林职务犯罪频发,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该类犯罪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监督机制阙如、档案管理混乱、检查验收流于形式等外在因素,也有基层组织人员心理失衡、法制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在治理该类犯罪时应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严厉惩治,还要完善制度、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6.
张晓  李媛  赵佳明  郑沁 《科技和产业》2023,23(5):208-216
以长沙市某区为实证研究案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和新兴时空分析法研究盗窃犯罪在空间及时空结合的三维角度下的分异格局和环境特征。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和Dbscan空间聚类分析法直观识别犯罪热点;构建时空立方体模型分析犯罪热点的时空变化特征,剔除短暂存续的“伪热点”,识别出稳定时空犯罪热点。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盗窃犯罪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空间分异特征及空间转移性,犯罪热点集中分布于北部区域,呈现城市中心距离衰减的特点;在时空分布上具有高度集聚性,研究区内仅2.11%的区块中聚集了62.4%的盗窃犯罪;结合稳定时空热点的空间环境特征,可将热点分为商业聚集型、棚户区型及学校周边型,建议犯罪防控应充分考虑城市建成环境中消极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可为后续犯罪空间影响因素研究奠定基础,也为犯罪的精准防控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良庆区流动人口的特点、成因入手,以城区流动人口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率高、罪名相对集中在侵财型及暴力型、犯罪活动与社会丑恶现象相互交织、容易由受害者转变为害人者、外来务工人员的第二代成为犯罪感染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犯罪特点为依托,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个体环境等三方面深入探讨良庆区流动人口的犯罪原因,并从组织管理、个体防控、社会扶助、法律保护四方面寻求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等原因使城市中出现了贫困人口,这一群体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期望失落感、相对剥夺感、焦虑心理和怀旧心理等心理倾向。社会应积极帮扶救助贫困人口,对这一群体的心理进行引导与调控,从而保障经济的繁荣稳定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犯罪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的,与二元制社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社会的变迁与文化冲突给农民工提供了犯罪的契机.农民工犯罪是多种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预防农民工犯罪问题,必然要从建立良好的社会政策入手,拆除二元社会结构、建立服务型管理方式、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炎鹏飞 《魅力中国》2011,(7):318-319
犯罪现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犯罪现象的外部原因是通过犯罪人自身的心理原因起作用,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主观心理态度支配下发生的触犯刑律的行为。所以说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它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并随着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犯罪与犯罪人的意识或人格缺陷有关,预防犯罪的所有措施必须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有效的消除行为人的意识和人缺陷,才能彻底消灭人的反社会意志,并组织其外化为违反社会的犯罪行为,从而减少或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