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视阈下的生态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康 《经济与管理》2009,23(1):27-30
从马克思恩格斯视角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原理、"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之问物质变换思想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和谐观.在目前中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还存在某种不和谐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恩格斯视闻下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孙冶方是价值规律内因论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用"最小最大"的经济学思想,批评了斯大林的自然经济论和"大锅饭"体制,提出的一系列改革理论,如:企业扩权理论、企业利润理论、商品流通理论等;70年代末,孙冶方又联系实践中的教训,批评了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对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定义,展现了其经济学思想的科学价值。但孙冶方又沿用了斯大林的分析方法,坚持商品生产外因论,认为全民所有制内部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转型实践,难免又会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孙冶方的价值理论自提出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认真剖析其中的科学成分与缺陷.孙冶方把价值理解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起作用,这对于批判"自然经济论"和"不讲经济效果"的政策措施与制度设计是强大的思想武器,对于建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孙冶方的价值理论也有重要缺陷:把价值理解为抽象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从而把价值这一"历史性存在物"永恒化了;关注了劳动量和价值量问题,却忽视了马克思对价值的根本性追问——"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强调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共性,却弱化了它们的特殊性和本质区别.孙冶方价值理论的缺陷,跟他不重视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探讨和对拜物教性质的剖析有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科技生产力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生产力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科技生产力观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思想,认为社会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所以建国后他以革命手段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改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产力标准观,尽快地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依靠科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在生产力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思想,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工具的革新要靠劳动者来完成;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思想,认为没有强大的技术队伍,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建成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区分了"科学发展"与"非科学发展"两种发展类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科学发展要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积累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生产力根本动力与初始动力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与表面成果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前景支撑与现实依托的矛盾。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有效推进要以改进生产关系为前提。改革过程中客观上产生了使生产关系变异的因素,非科学发展就来自于此,其集中表现就是产生了资源劣化配置的"双推动机制",背后即为从资源劣化配置中获利的既得利益者。不从生产关系入手有针对性地扫除障碍,就打不开生产力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包括人(主体)、关系(客体)和实践(中介)."关系"是社会存在的"本体",但"实践"居于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是辩证决定、区间决定、"半决定"的"弱决定"关系,二者之间的运动具有相对自主性;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包括归根结底地决定、直接决定和有中介地决定等多种路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决定性的反作用"是以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为前提的,在旧的生产关系解体和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之间存在"生产力的临界点".正确认识生产力一元决定论必须自觉地批判机械决定论、因素论、多元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分支。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考察, 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历史和逻辑分析,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 与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相比,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更加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8.
问:有人说中央决定恢复私营经济是倒退,你是怎么看的? 答:建国初期,生产刚恢复,生产力的水平还很低。国家把没收的官僚资本作为国有经济,比重很小,一部分是民族工商业,小生产经济如汪洋大海,那时我们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比较慎重。三大改造完成后,“左”的思想占了上风,不停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关系变革,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夸大到不切实际的程度。强调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认为全民所有  相似文献   

9.
<正> 读了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很受启发。长期以来,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的定义和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在一些同志的思想上引起怀疑:斯大林说他的定义和恩格斯的定义是完全符合的,真的是完全符合吗?如果说不完全符合,那末哪一个定义更确切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我们能不能、需要不需要对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有一个更好的说明呢?现在孙冶方同志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循着这条线索去思考。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阶段侧重于追求生产力的增长,都没能够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第三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静态的生产力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构成;静态的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构成。动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加工改造制作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实践过程;动态的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的矛盾运动过程,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蕴涵在四个环节整体之中。由此,我们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生产方式最大量出现的含义之一是生产关系,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广义的生产关系,或者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而不是仅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与交换、分配关系并列的狭义的生产关系。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还是劳动过程、劳动方式,实际上都是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把生产方式定义为结合方式或劳动过程、劳动方式,都无法说明它是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同生产力、生产关系并列而且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否定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极易导致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3.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的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以及"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并详细说明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四个环节的内在关系.本文从《导言》所表达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出发,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们曾长期把生产关系理论等价于所有制理论,实际上马克思完整的生产关系理论体系是由所有制和依赖两个维度构成的。前者是从生产中二要素结合方式的角度来定义的生产关系;后者是从生产中交往联系方式的角度来定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的依赖理论由于强调和突出了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利益联系和交往关系,而不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这就把理论的分析视线和研究重心吸引到人们之间的互利合作上来,从而有利于探讨什么样的互利合作机制或制度安排,对于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或稳定增长来说是更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张闻天晚年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片面地把生产关系等同于所有关系的现象,对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理论梳理,从中得出了生产关系不仅有体现所有关系的属性,同时还有直接体现生产力的另一重属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还具体论证了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补充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思想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空间,而且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正> 张闻天同志写于1963年的遗作:《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一文(发表于《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是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论文中,最阐明事物本质的文章,其思维的深邃、理论的洞察、逻辑的辩证、论证的严密是前所未见的。它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困惑,并且指导着我国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的未来。在以往许多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论述中,的确带给我们若干片面的、不确切的、没有揭示事物本质的理解。例如:(1)以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外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不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2)生产关系内部是没有结构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关系。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价于生产力与所有制的矛盾。(3)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所有制关系。由于上述错误  相似文献   

17.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生产关系作为历史的产物 ,是由生产力和社会主体力量结构共同生成的 ,看不到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 ,就会陷入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只有回归马克思的历史观 ,唯物辩证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才能真正做到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也才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 ,真正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王琳  马艳 《财经研究》2021,47(10):4-18,34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那么,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是建立在何种思想演进基础之上的呢?这一演进又遵循怎样的转换逻辑呢?文章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时间框架,系统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探索脉络,并深入考察了这一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始终得到关注,并经历了方法论内涵(1921-1949年)、生产关系内涵(1949-1978年)、生产力内涵(1978-2012年)和生产方式内涵(2012年-)四个焦点转换和思想发展阶段;(2)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遵循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具有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的中国特殊逻辑.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层面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持续探索的继承与突破,更受到新时代人民利益目标导向以及意识形态自觉变革的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均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20.
曾庆伟 《经济论坛》2010,(8):213-215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在资本化社会进程中,除了生产的矛盾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以外,还有两个可能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资本化生产的反人道性问题。它至少包括资本化生产关系形成、资本化生产过程和整个资本化社会体系三个层面的反人道性问题。二是资本化社会的全面异化问题。它囊括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