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琼  王世浩 《中国商论》2024,(6):104-108
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不仅研究了总的效应,还从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分维度展开分析。研究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总体上收敛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覆盖广度、使用深度都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数字化程度扩大了这一差距;(3)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且将解释变量更换为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2.
季然 《中国商论》2024,(4):22-25
本文结合数字普惠金融与安徽省城乡共同富裕基本理论,基于2011—2021年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16市相关经济发展指标,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安徽省城乡共同富裕的效应进行检验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促进了安徽省城乡间的共同富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对减贫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部门应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提高乡村居民金融素养,早日实现安徽省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陈宝树 《现代商业》2024,(2):151-154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式。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改善农村融资难问题,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针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困难,如农村金融体系供给不足,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字治理能力发展滞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等,应从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治理建设,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和应用意识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使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4.
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农村电商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014—2021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商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农村电商发展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农村电商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农村电商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消除物理网点和营业时间限制,破解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等能够获得价格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从而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深化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是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战略的关键措施。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大幅降低产业经营成本,使得金融服务能够渗透到农村产业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也会存在金融监管不足、农民素养不高以及推广效能不好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农户金融服务和产业链金融服务入手,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和数字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建设的成本优势与作用,其次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分析架构,最后给出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建设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7.
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它能服务于享受不到传统金融服务的“长尾顾客”并且随着国家的开展和社会各界的努力配合,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不断推进和发展,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使得农业得到不断地升级与改造,进而促进农产品推广与发展。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探寻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产品发展的局限性,例如,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本身的缺陷,农民与数字普惠金融存在“金融排斥”,农业缺乏相应的升级,农产品的利润较低等,通过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找寻缓解问题的对策,为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山东省农村地区农业及农产品的创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与机制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数字普惠金融是科技赋能金融,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的门槛,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边界,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外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研究,从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促进效应、乡村减贫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创新创业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和风险七个方面进行归纳评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总结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一个展望。  相似文献   

9.
吕厚丽 《商展经济》2024,(4):101-104
本文研究发现:农村发展需要国家经济和政策的扶持,同时需要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机构下沉农村市场、支持“三农”业务发展的重要工具,是互联网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金融机构打破市场边界、开发农村蓝海市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有力途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和“三农”领域的实现形式,金融机构要以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注重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为目标,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提升“三农”服务质效。本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农村传统金融服务普遍存在准入门槛高、服务效率低等问题,迫切需要农村地区尽快推动金融服务升级。数字普惠金融在提高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促进农业经济转型、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全面构建农村数字化普惠金融体系,完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1.
数字普惠金融为解决农村金融无法普及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要实现真正普惠于民的金融美好愿望,就要注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让经济落后地区弱势群体以较小代价得到公平享受金融服务,缓解中国贫富差距导致的经济发展结构性不平衡。此外,构筑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体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农村居民收入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于卫国 《商展经济》2023,(22):83-86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地区面临着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一系列紧迫任务。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以其便捷的金融服务和普及的金融科技手段,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并积极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乡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模式和产品还需要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和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加贴近农民实际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农村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和金融二元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农村金融有效供给。通过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针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金融手段,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触及的人群和地区,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升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2011-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个指标也均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3)提高互联网普及可以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因此,应完善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可持续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健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张利 《商展经济》2024,(6):84-8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金融业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数字普惠金融依托数字技术应用,在降低普惠金融从业机构运营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此为研究契机,本文对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究,首先概述了数字技术与数字普惠金融及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作用和意义,其次梳理了近年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最后重点论述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从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的基本定义入手,解释说明它们的含义,进而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概括性的简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目前数字金融发展的情况,说明主要的商业模式实现普惠的机制及其相比传统金融存在的优势。第二部分是介绍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及监管上挑战,并给出有关的解决办法和建议。数字普惠金融的良好发展对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规模,跨越金融服务时空限制,满足长尾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俊颖 《现代商业》2023,(11):129-132
普惠金融早在2005年在我国首次被提出,旨在为更多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可负担成本的综合金融服务。2012年以来国家提出要进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战略,并于2016年明确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即为更多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业以及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公平、多元、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共同富裕。但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发现,普惠的“政策性”与金融的“商业性”矛盾依然存在,发展中的区域异质性等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商业银行数据及2011—2020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分析,发现数字科技的应用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地区之间差异,而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普惠金融的均衡发展、弱化内在矛盾,在助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降低金融风险,丰富金融产品。作为核心技术支撑,金融科技是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财贸研究》2020,(6):37-47
基于2017、2018年的2972份农村微观调研数据,对数字金融的普惠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利于缓解农户,尤其是家庭收入低于5万元农户所面临的金融排斥,促使农户享受到信用卡、投资理财等更多的金融服务,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普惠效果不显著;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农户理财知识和贷款知识实现信息效应,达到降低金融排斥、提高普惠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普惠金融服务能够让小微企业、普通农户等群体及时的以合理的价格获取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快速提升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农村是普惠金融的关键,以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及小微企业存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普惠金融产品等方面分析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