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河南省体育旅游业应该把握机遇、调整战略、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现有优势,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体育旅游消费模式,使其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目前,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结构层次低、能源结构不合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应该采取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清洁能源以及发展低碳技术等策略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环境状况的每况愈下,PM2.5、雾霾、大气污染、汽车限号等时代热点词汇,频频见诸于各类的媒体杂志,整个中国都似乎被“雾霾”所笼罩。而环境问题又与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密不可分,环境问题也体现了我国转变发展模式任务的艰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日益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的任务。而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成为在经济层面大家的共识。物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实施低碳物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就是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不只能追求效益,更要遵照自然规律,考虑长远战略、环境成本等因素,使经济、生态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是中国的最终和最好选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靠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引导消费者行为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低碳旅游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具有低碳旅游资源丰富、碳汇资源和低碳能源基础好、低碳交通设施基础好等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增长方式粗放、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碳排放量大、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低碳经济为河南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提出建立低碳政策保障机制、构建低碳旅游产业链、开发低碳旅游市场对策,以实现河南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探讨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推广低碳技术并加强宣传和教育等对策建议,以实现低碳型经济社会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7.
凌明泉 《中国市场》2012,(22):125-126
在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背景下,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低碳经济时代,是人类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把握与抉择。发展低碳经济也将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原有传统积极增长模式,大力发展我国低碳节能技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同时制定严格的低碳法律法规,树立全民低碳意识,最终使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8.
钟成  谢登梅 《江苏商论》2010,(12):155-156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运用强有力的金融工具,我国不但通过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来调整产业结构,而且也发展出了围绕碳交易展开的碳金融活动。江苏实践表明,中国支持低碳经济的碳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黑龙江省具有发展低碳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面对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要调整产业机构和能源机构,发展低碳技术,制定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法规,加速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资源禀赋和历史原因,山西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畸重、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打造绿色、低碳、高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山西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商》2015,(42)
为了应对环球气候日益变暖的问题,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对绿色经济视野下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甘肃省民营科技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应以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尽快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技术结构,加大低碳经济投入力度,推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河南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进一步凸显,这将严重影响河南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新世纪河南省将如何抓住"绿色经济"的契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呢?  相似文献   

14.
周乐 《商》2014,(13):136-136
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威胁,低碳经济的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支持与实践。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研究对于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的聊城市,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对聊城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制约着聊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三大产业入手分析聊城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并据此提出从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角度来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倡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重视环境发展,倡导低碳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低碳经济的绿色金融发展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更好的保护环境,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低碳经济的绿色金融发展为研究核心,分析阐述了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于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在新经济时代下,低碳经济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对策,为我国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发展绿色物流既是环境可持续的要求,也是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对正处于"绿化"阶段的物流企业来说,必须对低碳经济环境的绿色发展目标和现实差距有清晰的了解,以明确企业绿色发展定位,具体包括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及企业社会责任等。绿色物流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一个更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物流概念。物流企业要在碳足迹核算认证的基础上,明确低碳经济约束条件,调整企业适应性发展战略,调动企业内外节能减排资源,绿化经营模式和管理流程。物流企业要积极融入供应链节能减排体系,提升绿色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为客户提供绿色物流服务。  相似文献   

17.
转变经济发展发式、实现低碳绿色经济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推动企业发展转型、创新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自身,政府和社会三个方面。寻求持续发展进而获取竞争优势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切实要求。政府应提供有效的环保政策给予支持与管制,并建立消费者参与补贴机制,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绿色经济。协调好各方利益,确保企业绿色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持均衡,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转型与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8.
侯德文 《消费导刊》2012,(6):30-30,42
低碳经济是在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要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碳关税预警机制、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等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资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恶化给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人们对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低碳经济"一词已成为有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代名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基于低碳经济的审计机制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暖,实现各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途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对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文章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这既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对将出现的一些不利条件应该迎难而上,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技术体系、消费模式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高碳"向"低碳"社会的转变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