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4年末,惊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由于违规、违法运作石油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的巨亏。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作为成功典范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MBA案例,近几年多次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上市公司。联想到早在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就已在新加坡上演过因衍生品市场交易损失14亿美元而破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九州 《中外管理》2005,(1):10-10,12
作为中国飞机燃油的海外惟一供应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旗下的控股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11月30日被指卷入了一项损失可能高达5.5亿美元的石油期货交易。其后几个星期,同样卷入了这项交易的部分中航油海外债权人,一直在敦促中航油还款。该公司已申请破产保护,原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警方拘捕。  相似文献   

3.
姜含笑 《经营者》2009,(3):34-35
当年因衍生品交易导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5.5亿美元的陈久霖。1月20日从新加坡樟宜监狱出狱。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石油大亨,将怎样经营以后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从中航油事件透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由此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浮出水面。笔者认为,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相伴而生,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其杠杆作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严禁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业务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对其进行适时的会计控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同时逐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偶像的黄昏     
《中国总会计师》2004,(12):52-53
[偶像的黄昏]陈久霖:打工皇帝的没落2004年11月30日,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相似文献   

6.
《财会通讯》2005,(7):i007-i007
近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普华永道对其石油期权交易巨亏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航油三大内控机构在此事件中全部“失职”,董事会也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7.
2005年的一桩惊天丑闻,把林日波卷入了一家大型中国国企的重组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CEO陈久霖的控制下,多次进行投机性石油期权交易,最后亏损5.5亿美元。丑闻引发了多起诉讼,公司只能破产.或者重组。融通中西、经历广博的林日波,成为剧情转折的关键人物。通过淡马锡的引荐,他成为该公司治理评估委员会的主席。随着中航油集团、英国石油公司、淡马锡三方共同注资,中航油(新加坡)死而复生,重新挂牌上市。林日波也以独立董事的身份成为重组后公司的董事长。 回忆当年,林日波感慨,“……问题在于总裁太强,什么都做,甚至去赌。赌,没问题,但是要计划赌输多少就要收手。不是总裁什么都可以做。既然要上市,就要遵守规则。”在访谈中,他强调了公司治理的权衡之策,也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提供了自己的建议。这位兼任十多家上市公司董事会职务的公司治理专家,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守护”着商业家园。  相似文献   

8.
一、从金融交易层次看"中航油事件" 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中航油(新加坡)事件,进而运用ERM对其由盛至衰的内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探讨了中航油(新加坡)的教训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审计》2005,(1):42
中航茂亏事件关乎海外企业信誉 事件回顾: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账面亏损,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始从事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其后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中国政府明令禁止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从中获得巨大利润.  相似文献   

11.
复出风波     
最近,一则陈久霖复出的消息刚见诸报端,顿时舆论哗然。 陈久霖,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2006年因“中航油事件”被新加坡司法机构判处四年零三个月的监禁,出狱后不久,他马上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12.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重复与巧合,正当人们已经忘却“巴林银行事件”的时候,2004年10月5日海外华文网站披露: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AviationOil,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出问题了。这则消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直到2004年12月1日,中航油(新加坡)正式对外公告:“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一公布,海内外舆论哗然。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起自巴林银行倒闭以来新加坡最大的金融丑闻。美国《华尔街日…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中国企业危机频现,中国企业家命运多舛,上演了一幕幕悲、丑剧:新疆德隆系全面崩盘;农凯集团的周正毅被判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投机石油巨亏,其总裁陈久霖被捕,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在香港被传讯、伊利集团5名高管被刑拘……这些企业或企业家由昔日的辉煌沦为今日的悲哀,个中原因,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其中不乏值得正在成长的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14.
谁搞垮了中国航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赴新加坡独家专访“中航油事件”的相关人士,还原中国航油(新加坡)走向“毁灭”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刊赴新加坡独家专访“中航油事件”的相关人士,还原中国航油(新加坡)走向“毁灭”之路。  相似文献   

16.
2005年6月8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迈过了期货期权交易失败后最艰难的一道坎——债务重组方案经债权人表决通过,免遭清盘。2006年2月,新加坡交易所原则同意中航油恢复股票交易(徐伏钢,2006)。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为国资委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控股的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和注册地均在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1997年陈久霖任总裁后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空煤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现货和期货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中航油作为首…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中国航油集团惟一的海外公司——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4亿美元。这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企业突然间就走到了破产的绝境。与中航油事件几乎同期发生的伊利股份高管被拘风波、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被捕以及深圳石化原董事长被捕等事件.或多或少都与企业风险管理缺失有关。公司经营中的风险是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风险管理的失败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中航油危机形成的原因:山寨模式 由于中航油(本文中的"中航油"均指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亏损事件和创维老板黄宏生被拘事件同时曝光,而且都是危机管理的最新案例,所以人们通常把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来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6日,国资委在北京宣布了关于中航油巨亏事件的处理决定,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荚长斌被责令辞职,原中航油集团副总经理、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总经理陈久霖被"双开".  相似文献   

20.
鲁菲 《中国企业家》2008,(22):34-34
5年前,中航油投资石油衍生品亏损5.5亿美元的伤口刚刚愈合,同样的事件又发生在另外一家由国有资产控股的香港窗口企业中信泰富身上。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亏损金额更大,目前为止已达200亿港元。中国国有控股企业接连出现问题,显然是企业管理层的投机与赌博心理占了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的上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