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吴余富 《魅力中国》2010,(7):174-17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与范式的层面展开。理念是一种“指向性的理性认识”,能“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课改,融合、渗透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所以,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很好地领悟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要透视基本理念中所蕴含的延伸性理念,明确其“指向性要求”,在此指导下进行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才具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吴余富 《魅力中国》2010,(3):174-17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与范式的层面展开。理念是一种“指向性的理性认识”,能“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课改,融合、渗透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所以,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很好地领悟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要透视基本理念中所蕴含的延伸性理念,明确其“指向性要求”,在此指导下进行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才具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所谓“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4.
孙静  高娟娟 《魅力中国》2010,(8X):170-171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阵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树立全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培养与基础教育相适应的优秀师范生。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意识至今在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中严重存在,教育观念的落后制约了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如何在现有国情下把基础教育自“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笔者提出个人的看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当前,教育不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问题。教育政策制定是国家引导和干预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一种积极作为。围绕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教育政策的理念变革能更好体现人类对公平诉求与政府责任的内在统一性。为此,教育政策必须要在理念上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城市中心”转向“均衡发展”、从“市场产业化”转向“公共利益性”。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在事实和雄辩之间,我们往往选择相信事实。在行动和语言之间,我们往往选择相信行动。这是一个美国人之于中国教育的行动:他放弃了繁华城市可能的体面工作来到云南,扎根孩子们的教育,过着清苦的生活。2008年是他创立“美丽中国”行动的一年,也是云南省开始实施“三生教育”的头一年,这或者是巧合。三四年的时间转眼即逝,同样是为了孩子们有更加丰富的生命、更加幸福的生活。他更愿意将“三生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行动”的相遇看作是一种深深的默契……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两课”课堂教学中,离生命教育的理念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两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厘清了生命教育理念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生命教育视野下“两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就如何走向充满生命活力的“两课”课堂从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牛洪增 《魅力中国》2014,(6):142-142
思想品德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把思想品德课改变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国家课程标准被推到前台。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成为当前一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MBA如何不再是镀金的光环?这取决于中国本土MBA教育“学费核心论”的遁形,取决于“富人俱乐部”之世人印象的改观,取决于花拳秀腿式教学理念的消逝,取决于培养体制的大换血。否则,形式主义的走秀将为中国企业界带来灾难,并且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为这灾难埋单。  相似文献   

11.
明正英 《东宇经纬》2000,(11):32-33
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每位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课题。然而,素质教育毕竟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而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及成熟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仍处在探索阶段。我们有必要借鉴外国成功的教育经验,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于是,各种报刊杂志都陆续刊登了许多诸如《中美教育比较》、《海外教育》、  相似文献   

12.
曹建博 《魅力中国》2014,(11):174-174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教育。教育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中国的“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所讲的“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一名校长,一名教育管理者,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乐而为之,更重要的是要唤醒人们心底向上向善的愿望。因此,我的学校管理就是依托我们的工作团队,用我们的智慧,尽量使我们的学校更卓越,使我们的老师更幸福,使我们的学生更优秀,让教育尽显其内在的魅力。10多年前,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与新课改宗旨不谋而合,办学思路与科学发展观非常吻合。按教育规律办事,最重要的是按学生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办事,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孩子服务而不是为孩子做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我期待我的学生“志存高远,涵养品德,探求新知,报效祖国”。期待我的老师“胸怀国是,砥砺贤才,传承文明,教育兴邦”。从理论上讲,教育是个性的、浪漫的、纯洁的,素朴的、平和的、神圣的,但现实告诉我,教育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教育也要象许多行业那样讲博弈与运筹,也要适当地迎合时尚与潮流,还要在必要的时候作出妥协和让步。  相似文献   

13.
张永谊 《发展》2007,(12):10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质量是以升学率来衡量的。这种评价强化了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强化了“应试教育”生存的社会价值,掩盖了教育的诸多弊端,扭曲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造成“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种假象。为了适应这一“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在不断地督导强化,学校则疲于奔命,不惜代价地追求升学率,对教师的评价也仅局限于学生的分数,致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题目越做越多,  相似文献   

14.
杨杰 《中国西部》2013,(36):100-103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走出去,引进来”更多地应是教育理念的改变,将中外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和系统思考,唯此,我们的教育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走出一片艳阳天。本期“且思且行”两位校长在英、美学习培训的感悟或许能给我们当前的教育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宋淑萍 《魅力中国》2010,(2):139-139
园本文化是一所幼儿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园本文化诠释在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特色的范畴。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我们把幼儿园特殊的育人功能隐含在它所倡导的精神氛围和阳光、优美、整洁的环境之中,以文化的内涵作为基调,以“和谐”为出发点,依托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构建我们的园本文化,以人文精神、育人环境和高质量的教育来提升我们的品牌,从而全面推动幼儿园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淑萍 《魅力中国》2010,(4):139-139
园本文化是一所幼儿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园本文化诠释在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特色的范畴。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我们把幼儿园特殊的育人功能隐含在它所倡导的精神氛围和阳光、优美、整洁的环境之中,以文化的内涵作为基调,以“和谐”为出发点,依托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构建我们的园本文化,以人文精神、育人环境和高质量的教育来提升我们的品牌,从而全面推动幼儿园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问题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基本现状 我们此次调研的对象是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和黄岭村小学。  相似文献   

18.
李维利 《发展》2011,(4):139-139
2010年秋季甘肃省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家都有很多迷惑,不知如何体现新课改的“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新问题,排除新困惑,探索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陶真刚 《中国西部》2013,(36):108-111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施秀金 《魅力中国》2013,(16):142-142,143
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示弱,学生逞强”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育策略,旨在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我感悟、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责任和自觉性在等待和鼓舞中被唤醒,让教育收获更多的欣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