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配不公、环境恶化、道德丧失等问题正在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远离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真正发展意义的相反方向.文章指出发展概念背离了人的本质,发展过程反映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不平衡以及人类对物质需求的单一性与非物质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从而揭示出真正的发展模式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平衡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兼顾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生态化、和谐化、可持续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真正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质的上升,是人类社会的成熟和人性的完善.真正的发展是理性和自由相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  相似文献   

4.
自然和人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分工、生产布局和生产发展方向,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决定人们采取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和谐发展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自然和人都以直接存在的形态支撑着社会。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精髓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的一种目前人类最高形态的发展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包括生态平衡维持、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持续利用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的经济社会发辰战略.正视西藏特殊区情,依据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是西藏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具体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社会.作为一种产生于当代西方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基于对人类当下生态困境的深沉思考和密切关注,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上包含着很多可资借鉴的思想,对于我们开拓视野,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晋玲 《新西部(上)》2009,(9):171-171,164
在科学技术把人类的生存方式由"自然生存"提升为"技术生存"的时刻,令人担忧的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把新的灾难和恐惧带给人类,呈现出一些伦理道德难题.因此,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诺 《理论观察》2010,(1):36-37
在春秋战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庄子从个人生命角度着眼,第一次分析了人的异化现象,总结了人生的困境,并给出了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为人类指出了一条自然、自由的和谐之路。在当代这种反异化思想对社会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他警示我们重新审视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生计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是落后的远古时代,还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生计问题是人类的首要问题。传统经济学重视物质财富的创造,忽视人类的生计。《资本论》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认识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置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来考察。《资本论》关于人类生计的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 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对于社会发展来说,道德教育则是保持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人文环境,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道德教育要发挥它作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作用,就要理清道德的层次性,从道德的层次性出发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体地、历史地、深入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地指出了人类的发展方向,揭示出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文章依据其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的经济学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综观人类社会,实质上是由三种关系构成的,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矛盾与和谐的历史。人与自然的矛盾以经济来和谐,人与人的矛盾用政治来和谐,人与人心的矛盾靠文化来和谐。文化的使命就是和谐人心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对"文化"概念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的恶化、破坏,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的社会栋梁,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自觉践行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既是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一、思想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是文明与和谐的核心 思想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中和思想是儒家处世治国的核心思想,是中华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倡导“天地人合一”,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它追求和谐与统一、在处世治国上,主张和为贵。这种精神在现代的中国得到不断弘扬广大。对祖国的统一,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球进入一体化,世界面临各种困难,如何走出困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仍然离不开以和谐统一为主的中和精神。希望中和精神对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平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两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危机形势和资源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必将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企业生态文化。文章试图通过对两型社会、企业文化、生态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剖析,着重研究两型社会背景下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成正兴 《发展》2010,(2):55-55
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和谐发展的,离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和目标指向。人的和谐发展还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丰腴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信仰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目前,人类正处于现代化的困境中,面对现代化的困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从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出发,倡导人们过一种绿色、开放和诗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