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伟大的长征所培育出来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再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具体内容,无疑对我们继续发扬和践行“长征精神”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5月,全国老促会"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老区精神座谈会"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成功召开。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胜利,是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的老区精神的胜利。它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精神基础,在今天扶贫攻坚的新长征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党中央的决心、有各级领导干部的军令状、有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我国到2020年消灭贫困已无悬念。在这个过程中,让人真正担心的却是精神上的贫困。  相似文献   

3.
长征不但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熔铸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丰碑——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努力发掘它的当代价值,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精神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时代精神之“源流”。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时期的“5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还有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面前,胡锦涛同志倡导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等,都是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具有时代内涵的发展。这些精神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观,一起镕铸和培育成为一种革命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井冈山精神以其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丰富深刻的底蕴和内涵,光辉卓绝的道德人格典范,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成为维系中国过去和现在、历史和未来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源头及伟大象征。  相似文献   

5.
正5月23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老区精神座谈会"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举行。会议主题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和弘扬老区精神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为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凝聚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来论】第3期石宝华执行会长的《老区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魂》一文,鼓舞人心。讲话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老区精神的内涵,并指出老区精神在新时代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这正是我们当下仍需继续弘扬老区精神的原因。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而当下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又何尝不是一次新的长征?革命先辈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永不磨灭的信念至今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仍需继续弘扬。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老区精神具有永不过时的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7.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长征,是荡气回肠的革命豪歌,是彪炳史册的红色经典,也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追求理想的革命精神的最典型事件。今天,在中国人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鲍素萍 《宁波通讯》2011,(12):14-15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世界格局。是什么激励共产党克服艰难波折而奋斗不息?是什么推动中华民族冲破内忧外患不断前进?是中国共产党历经90年艰苦奋斗而创造的红色精神!从战争年代诞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奥运精神……,这些红色精神是共产党人永保旺盛斗志和进取精神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红色精神宝库中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9.
<正>八十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伟大的长征,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培育了宝贵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同志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当前,静宁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在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伟大的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进信心和力量,不忘初心,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当代静宁人民新的长征路.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大力宣传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的优良传统和光辉业绩,宣传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弘扬党的革命传统,激发老区人民发扬老区革命精神,奋发图强,改革创新,加快老区发展步伐,中国老促会开展向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的征活动。本刊记对部分老同志进行专访,也将在《中国老区建设》“红色经典”专栏中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12.
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遗产和精神财富,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深入学习长征精神,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而能够教育人民、 服务国家、 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以长征精神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其本身的价值,即长征精神创新了民族精神等五个方面;进而找寻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即将发扬长征精神和培养民族精神等三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着我们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政治本色,凝聚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特有优势,凝聚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长征精神体现了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实现革命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值此全国人民隆重纪念之时,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长征精神是中国精神在特定时期里的典型呈现,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共筑中国梦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只有坚持弘扬长征精神,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更加繁荣昌盛,伟大的中国精神才能源远流长,才能更好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来看,井冈山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始终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政为民,开创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正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把宣传老区精神作为对党员干部进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的有力举措,使老区精神在促进建设幸福小康新华容的进程中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为了使老区精神内容在全区"多点开花",区委、区政府领导及时听取全国老促会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老区精神座谈会精神情况汇报,并就宣传老区精神作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吸收、消化、容纳民族精神的优秀成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而形成的一种与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它曾经引导、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杜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它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崛起,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和富强。  相似文献   

19.
李涛 《发展》2005,(10):1-1
红色是象征着中国的颜色;所谓“红色旅游”,顾名思义,就是“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时代结晶,也是中国特有的旅游形式。“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线为重点,这就…  相似文献   

20.
重庆红岩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一个革命圣地,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所在地。在这个独具特色的“革命老区”,培育出了“红岩精神”。在纪念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本刊发表此文,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