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使生态保护的方式方法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的结果。从哲学、伦理学的层面和高度来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范式,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属于生态经济,它经历了一场“范式革命”,并引领新的生态伦理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是”与“应当”的分离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如何理解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就是如何对待“是”与“应当”的问题。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在生态伦理的视角下“是”与“应当”也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流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的经济伦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全球伦理”的普遍要求,中国经济伦理必须涉足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关系的新伦理领域,必须展现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客观规律的新伦理视角,必须思考组织结构在经济伦理中的新伦理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伦理建设,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视野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我国生态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把生态伦理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其次是继续推进生态伦理建设工作的法治化,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创新建立有我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大力提倡技术生态化和探索创新循环经济的运行体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且要积极推进政府官员绩效评价制度创新,通过制度与体制创新推进我国的生态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各种哲学流派和社会思潮所着力解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近现代西方文明现代性困境的日益凸显,人们对这三大关系或者问题的关注程度更加深入。而对于这三大关系的分析和解决,中华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东方整体思维、生态伦理情怀和生命哲学关怀意识,有着无可比拟的思维优势和建构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强这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仅有几千人的民族,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土瑶经济、社会、教育状况,忽略了支撑土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在现代化建设加速的情况下,土瑶的传统生态伦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笔者认为赋予土瑶生态伦理新的时代内容,夯实传承生态伦理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生态伦理传承的平台,是解决土瑶生态伦理传承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杨建新 《发展》2011,(2):96-97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发展成败经验,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性,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许建军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调。在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方面,中国古代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思想遗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即经济思想层次、伦理层次和世界观层次1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这...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其核心内涵在于人要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统一的境界;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把伦理拓展到生态领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注入了伦理关怀;深入挖掘,吸收和运用环境伦理语境下中西"和谐"理念不仅是处理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理想追求,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伦理与市场经济于维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兰州,730070)生态伦理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存共荣的生态关系。能否据此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为互为主客体?人类对没有意识、非理性的自然界为什么要承担道德责任?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承认和继承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倡导善待自然、关注未来、规范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这是确保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环境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叶,有两件事震惊了世界: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八大公害事件”;二是宇航员报告说,在太空看到地球就像一艘宇宙飞船,它是有限的。这两件事促进了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严重挑战,人类生存有了危险,于是暴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环境保护运动,极大地冲击西方社会,促使人们进行关于生存、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正是在这种思考中提出环境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儒家交往伦理既有内在一致性,又超越了儒家交往伦理中蕴含的解释性理念,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理念是儒家人与自然交往伦理的核心内容,强调人与自然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此基础上将生产力因素纳入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范畴,致力于实现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动态平衡发展。“和而不同”理念是儒家人际交往伦理的核心内容,蕴含对和谐交往状态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宽了这种追求的范围,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天下大同”理念是儒家国际交往伦理的核心内容,蕴含对不同国家交往中大同图景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致力于将大同图景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从现实维度论述人与自然的多维度的辩证关系,系统阐述了自然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和人对于自然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的全面的诠释。恭城模式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具体实践,其中隐含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关于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文章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结合恭城模式的具体实践,给予人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 中国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绝非偶然,它是在一系列生态哲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而且是最适合中国当前和未来的绿色发展方式. 第一,生态伦理理念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地保护自然生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论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它的根本点就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目前主要有三种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谐、人与自然的社会性和谐。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本质特征都是一致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生态文明观能帮助人们科学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寻找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背景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认识的新的升华,其视域中蕴涵着丰富醇厚的人文伦理精神。与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在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三个层面上创造了全新的关系,从中折射出人文伦理精神对当代中国发展新模式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卫军 《特区经济》2007,216(1):275-27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当代生态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其追求目标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伦理学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很有必要。但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