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市瓦房店国库券发行工作,七年来个人认购2455万元,占发行总量的74.3%,单位认购849万元,占发行总量的25.7%,个人购买数已是单位购买数的2.9倍。按照国库券兑付业务规定的要求,兑付单位购买的国库券(收款单),主要采用开户银行转帐支付形式。而兑付个人购买的国库券,需面对一个个持券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经济体改不断深入,给厦门特区证券市场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从发行市场来看,自1986年以来全市发行的有价证券总额达2.53亿元,其中:国家发行的各类债券(国库券、电力债券、重点建设债券、基本建设债券等)8873.1万元,占总额35.07%,各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1.34亿元,占总额的52.96%,企业债(公司债)及少数定向发行的股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国库券条例》,决定1982年发行国库券40亿元,其中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20亿元,城乡人民购买20亿元。这是调整与稳定国民经济,适当集中各方面的财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国务院于最近发出了《关于1982年向城乡人民发行国库券的通知》,阐明了发行国库券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要求做好发行国库券的宣传动员工作。  相似文献   

4.
资讯     
国际财经美财政部将于2006年恢复发行30年期国库券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有一种利率很高的国债——30 年期国库券。4年前,由于美国政府想要节省政府借款成本,停止了这种国库券的发行。8月4日,美国财政部宣布2006年将再次恢复发行30年期国库券,主要是为了保持整个美国金融市场活力和稳定性,同时在最佳时机满足美国政府的借款需求。  相似文献   

5.
第一条为了调整与稳定国民经济,适当集中各方面的财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确定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第二条国库券主要向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分配发行。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和农村富裕的社队,可以适当认购。个人也可以自愿认购。第三条国库券每年发行的数额由国务院确定,并从当年一月一日开始发行,六月三十日交款结束,七月一日起计息。第四条国库券利率定为年息四厘。国库券利息在偿还本金时一次付给,不计复利。第五条国库券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国库券票面额分为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一万元、十万元、一百万元八种。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于今年元月印发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关于第204号科目“国库券”的说明指出“本科目不进行明细核算”。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似有按照实际情况予以变通的必要。 其一,国库券这一有价证券是逐年继续发行的,各年都有专门的《国库券条例》,除利率按单位购买的和个人购买的分别规定年息外,还规定有偿还期限。过去发行的国库券,还本付息期都是自发行后第六年起分五年作五次偿还,十年还清。1985年国库券偿还期缩短为五年,在发行后的第六年一次偿还本息。由于各年的国库券还本付息期不同,按发行年度置  相似文献   

7.
<正> 去年我市国库发行首次取消强行摊派的做法,完全由认购者自愿购买,这是对政府债券发行方式的一次重要改革。在去年第一期国库券发行时.群众让购踊跃.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几天内二百万元便告售罄;第二期国库券上市后,前期形势仍较理想、半个月后,出售国库券的单位却门庭冷落至今,个别单位还准备降价销售。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盐城市分行张大龙从1981年开始,我国恢复发行国债至今已15个年头了,15年来,我国国债发行不断扩大,已取得很大成效。据统计,从1981年到1993年,我国国库券累计发行1389亿元,财政债券397亿元...  相似文献   

9.
金玉凤 《新金融》1991,(10):18-19
1988年4月20日,我国的国债开始进入流通市场。时过三年,1991年4月20日,由58家金融机构自愿组成的承销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财政部正式签订承购包销91年度国库券25亿元的合同。从此,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91年国库券的发行在上海已初战告捷,新办法产生了积极效果,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本年国债销售进度 全县各商业银行发行1997年凭证式国库券总任务为2880万元,截至5月底仅销售562万元,占应完成任务的20%,发行进度很不理想。一是各银行之间存在差距,工行已售出418万元,占分配任务的41.8%,中行已售出115万元,占分配任务的37.1%,而农行仅售出7万元,占自身任务的1.2%,建行仅售出22万元,占自身任务的2.4%。二是县城和区乡存在差距,城区内包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当集中各方面财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务院从1981年至1997年,面向社会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和国库券收款单,对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国债已于1999年全部到了兑付期,在兑付过程中,由于发行年代久远、债权人变化等原因,给兑付  相似文献   

12.
李扬 《金融研究》1993,(6):23-26
1993年的国库券开始发行了。照例,为促进国库券推销,有关部门编写了一份宣传材料。提出了两个引人注目的规定:第一,3年期和5年期国库券的利率,均比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政府重申,企业债券利率和内部集资的收益率一律不得超过国库券利率。据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国家债券的'金边债券'地位。  相似文献   

13.
韩晖 《理财》2004,(11):54-54
2000年6月10日,甲证券公司A省业务部与B省C市国债办事处签订一份有价证券回购交易合同,约定甲证券公司A省业务部向C市国债办事处购买600万元1997年第6期国库券,售出时间为2000年6月15日,回购时问为2000年12月15日,回购金额为660万元,逾期按日万分之五计收罚息。合同签订后,甲证券公司A省业务部于2000年6月15日支付给C市国债办事处购券款600万元,  相似文献   

14.
薛颖 《中国金融》1994,(5):44-44
发行国债券知多少?薛颖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已连续发行了14个年头。14年中,共发行了6种国债券,它们是: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6个品种。其基本情况如下:1.1981年发行的国库券,年利率4%,主...  相似文献   

15.
国际动态     
《新理财》2005,(6)
美国United states 财政状况堪虞美国准备恢复发行30年期国库券美国财政部5月初称它将“认真考虑”重新发行已经停发4年的30年期国库券。从目前情况看,明年年初正式恢复发行这种政府债券,可能就是这一“考虑”的最终结果。虽然美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否认此举与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有关,强调是为了“更加谨慎地管理债务”,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种债券的问世、暂退和复出,与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如何鉴别国家债券的真伪问:请谈谈我国国家债券发行的基本情况及其构成要素。答: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14年中,已经发行了6种国债,即: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国债和保值国债。其中国库券、保值公债、国家建设债券都发行了实...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国库券转让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国库券交易日益活跃,国库券的信誉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最近在广西、广东、上海和福建等地陆续发现伪造和涂改的国库券。伪造的国库券采用电子扫描合成,通过照相分色,用胶印套色印制而成;涂改的国库券是把小面额涂改为大面额的国库券,多数利用1982年发行的壹元国库券。伪造的国库券做工精细,印刷技术较高,涂改的国库券券面字迹工整,大小写金额相符,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如不高度警惕,认真鉴别其真假,将严重破坏我国经济秩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国库券的发行和还本付息事宜,由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办理。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工作。为了适应当前的情况,国务院对1982年国库券的发行作了一些新的规定:一是向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发行的数额比去年减少了;二是国库券的发行范围扩大到向城乡人民发行。同时,还规定了个人购买国库券的利率高于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国库券的利率,照顾到了群众的经济利益。各级银行应该充分认识今年发行国库券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对这一工作的  相似文献   

19.
金融要闻(1994年1月)△1月2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全国性的国泰证券有限公司正式定名为中国国泰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月25日财政部发行半年期和一年期非实物国库券。这是我国恢复发行国债券以来,首次试验以无纸化方式向国内投资者发行短期国库券。△1月...  相似文献   

20.
<正> 近三年来,我区储蓄存款增幅趋缓,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金融市场的发展分流了部分储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金融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城乡居民的金融意识不断增强,对购买收益较高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兴趣日益浓厚。去年.全区发行国库券2100万元,向社会公开发行各类债券3200万元。下半年.我区又掀起集资势.许多企业单位人均集资在1000元~5000元,甚至有的在万元以上。这无疑是分流储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