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农”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斗胆向朱总理上书的李昌平所说“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一语道出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历史经验看,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过低、就业问题严重,农业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据统计,2004年,云南省曲靖市仍有80%多的人口在农村,农业人口达49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七分之一;尚有会泽、富源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宣威一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95余万人,占全省…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世纪性难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  相似文献   

3.
李伟 《财政研究资料》2006,(34):32-33,37
“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实施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的战略决策,农民增收初步得到保证。但是,各地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税制”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相似文献   

5.
<正>赣州市章贡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根植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始终秉承以“立足社区,服务三农”为办社宗旨,以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金融需求为已任。  相似文献   

6.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从2004年开始,中央1号文件连续四年锁定“三农”问题。彰显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顺应这个大形势,我市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始终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大力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使全市广大农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成果。  相似文献   

7.
《新疆金融》2009,(4):I0002-I0002
农业丰则基础稳,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在近年连续发出的第6个加强“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以及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的重要论述,都深刻地指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9.
程昊 《金融纵横》2005,(7):37-40
一、马克思传统地租理论与现实的差异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靠加快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无疑指出了一条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的出路,然而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本钱,离开了土地,农民是否可以脱贫致富。或者根本就无法生存?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就必须首先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入手。  相似文献   

10.
《新疆金融》2007,(B11):135-13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能否保持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十一五”时期,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五年;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将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入,拉动内需、启动农村消费,全面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新的形式为银行卡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银行卡业务应适时面向农民、走进农村、服务农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白钦先 《中国金融》2004,(12):26-28
包括粮食生产与供应问题在内的农业问题,10亿农民的生存、温饱、小康问题和农村经济(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与教育)与社会发展稳定问题在内的所谓“三农”问题,是从根本上制约与影响中国现在和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稳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点,是中国相当长时期内的弱点、痛点、热点与敏感点之所在。农业不现代化,中国无现代化;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村不稳,中国不稳。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以及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阐述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是我国农业资源富集省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农业基础和农村经济比较落后。“九五”期间,为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农业强省,省委、省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云南省“九五”时期农业发展纲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7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重大问题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将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入,拉动内需、启动农村消费,全面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新的形式为银行卡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银行卡业务应适时面向农民、走进农村、服务农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新型农民的含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清晰勾画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该扎根农村,热爱农村,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善于学习,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务实肯干,致力改变农村的现状推和进社会主义;团结互助,勤劳致富和富有远见,尽力开创农村新局面;热爱祖国,具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推广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二、培育新型农民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最主导的力量。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江阳区农业概况及农村现状江阳区位于四川省南部,是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川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全区幅员面积649平方千米,截至到2006年底,全区总人口61.69万人,其中...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改革:在探索中积极推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这个栏目报道的主要内容。本栏目着力研究“三农”新情况,解决“三农”新问题,促进“三农”新发展,关注农村金融改革,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0.
厦门市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厦门市联社”)遵循厦门特区政府建设海湾型城市和“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新思路,努力创建“信用社区”,开拓城区农村信用社(以百简称“农信社”)生存发展的新路子,把城区农信社办成富民强社的社区银行。至2005年3月底,全辖已创建“信用社区”7个,既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农转非居民生活和就业问题,为政府分忧;又带动了厦门市农信社自身业务经营,拓展其城区业务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