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企业合并过程中进行会计处理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采用购买法,或采用权益结合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会发生利润操纵问题.在购买法下利润操纵的手段主要有:随意决定合并成本;任意改变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利用商誉来调整利润;大量计提重组准备等.在权益结合法下利润操纵手段主要有:通过合并来虚增利润;通过出售增值资产来操纵利润.企业合并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不同,必然会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相关财务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保证企业合并后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有购买法和权益法两种,国际上流行采用购买法,但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本文通过对企业利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进行分析,认为在对权益结合法的应用条件进行严格限定下,是有效安全的会计方法,并对完善权益结合法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与利润操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 《商业时代》2007,(3):89-90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两种。目前国际上逐渐取消权益结合法,将购买法作为企业合并的惟一会计处理方法。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两种方法。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部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兼并与扩大企业合作的浪潮席卷全国。企业合并能带来规模效应,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权益法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发生过程中,操纵利润中本身存在的问题会体现出来。为减少合并利润不良影响,一些公司会进行股权转让,这种方法为未来减少亏损奠定了基础。为此,本文对企业合并处理办法中的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进行了分析,并对企业合并利润操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述,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般可分为类似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利润操控的可能性。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操纵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规范适用条件的相关规定,补充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完善配套准则的可操作性。购买法下润操纵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要说明引起企业资产和负债项目巨大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说明项目价值增减变动是否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允性,要求主并企业披露己处置的资产、负债对现有企业利润的影响,以及在剔除此影响数后计算的企业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财务指标,披露准备处置的资产、负债在未来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国家应对资产评估机构实施规范管理,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同时,要加强评估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道德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6.
与国际上通行的单一的购买法相比,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同时允许采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为企业有意识地选择合并会计方法操纵利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此,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特别要加强会计监管,防止滥用权益结合法,同时也要注意在购买法下,防止企业滥用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晓丹 《商业时代》2007,(18):54-55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防止企业通过合并对利润进行操纵,只允许采用购买法一种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随着1998年10月清华同方吸收合并山东鲁颖电子首次采用权益结合法后,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关注,这使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应用合并会计方法现状的分析和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提出了规范我国合并方法选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报表应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但实际生活中,一些企业却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企业的管理层为了某种利益而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是通过从分析企业利润操纵的动机入手,以此归纳总结出明确的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并提出识别建议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企业合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会计计量方法。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合并的时候所选择的会计计量方式有所差异,对非同一控制企业的合并应采取购买法,对同一控制企业的合并应采取权益结合法。在不同类型企业合并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利润操纵、资源配置效率低和公允价值难以确定等问题。本文分别从健全公允价值、改进权益法和防止利润操纵等角度出发介绍了解决企业合并中会计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合并的浪潮也不断涌起。而在企业合并的具体操作中,基于对企业合并会计主体和经济业务性质的理解不同,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合并后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因此也出现了诸多利润操纵问题。所以,如何选择和改进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已经成为当下我国会计理论界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针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之一的权益结合法深入研究剖析,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检索研究,把握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并结合我国的具体现状,引出了目前权益结合法在我国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并分别从细化准则规定、规避利润操纵问题入手,对权益结合法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和建议,希望这些启示和建议能够对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普遍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基于我国企业合并的实际增加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但同时也给企业合并提供了新的利润操纵机会。本文从企业合并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出发,分析了现行会计准则下两种方法运用中的利润操纵行为,并提出了相关遏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我们上市公司中存在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本文首先对利润操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动机趋向于利润操纵主体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最后,针对利润操纵的行为和动机,主要从财务与会计方面的制度安排,就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升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欲望、完善会计政策、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等几个方面提出对利润操纵应有的对策,以此对利润操纵现象的抑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首先,本文对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公允价值难以得到可靠计量及存在利润操纵的行为这两个方面;接下来,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问题的对策,分别对购买法的问题及权益结合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原则。  相似文献   

14.
会计处理的不同会造成会计报表中净利润的不同,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的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为规范企业对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同一控制下被合并企业的利润应该被纳入合并利润表。通过对权益结合法的处理实证确究:在合并目后股权增加的情况下,从运用合并日后股权增加的合并案例与从防止利润操纵的角度来诠释,采用方式一的处理方法更加合理,即企业合并后,不管持股比例再增加或更多,都只能将合并日在被投资企业中所占的份额合并进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蓬勃发展,企业合并的现象一片繁荣。然而随着企业合并的不断增加,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会计处理的争议。本文就企业合并的两种方法—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优缺点、对合并后企业利润的影响、对合并后企业纳税的影响等四方面得出了一定的结论。结论显示购买法比权益结合法更为合理,更适合处理企业合并,应鼓励企业采用购买法。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应该真实、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会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上市公司常见的利润操纵行为的产生动因、途径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润操纵行为一般是指企业为了某种目的,运用各种手段人为调节企业实现利润的行为.这种行为,歪曲了企业的盈利状况,隐藏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危害性极大.为此,本文就企业利润操纵现象的成因、操纵的手段作一番剖析,提出了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企业面对诱惑或承受压力时,往往会采取各种造假手段来达到目的或解决问题。其中,最常见最主要的造假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操纵企业利润,通过虚减利润达到少交税或通过虚高利润达到隐瞒经营实况、筹资或个人升迁等目的。本文基于对多个企业利润造假的分析,总结出了企业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一飨同仁。  相似文献   

19.
张峰 《中国电子商务》2014,(12):187-187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日趋成熟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与企业经营效益息息相关的利润操纵问题等伴生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利润操纵问题对资本市场秩序产生干扰,可能会损害到投资者利益,若不能予以严厉打击与治理,势必会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企业利润操纵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上分别采用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差异将会带来不同的会计后果,如果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则会利用会计方法的差异进行利润操纵。为了防止企业的这种行为,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予以完善,即以政策性规定或条文的形式,严格维护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互斥关系;提高公允价值评估机构的获准入行的标准,确保公允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对相关政策或准则规定有冲突的地方进行适当的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