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自信思想,它提出理论自信科学来源、理论自信的特征以及实现理论自信的方法。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进入新时代重要命题,因此,重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理论自信的思想对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人的本质阐释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并指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由此引出了对人本质的现实性解放的思考。对宗教、对尘世的批判,对现代德国制度的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最终建构成了对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异化思想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要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创立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批判现象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一起,因此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概念理解、产生根源、理论起点、消灭途径等方面又存在着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从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再到批判的一个过程,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对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不仅要研究他的精髓,研究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等思想内容实质,更要学习他这种治学的态度和方法.为了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在学习中我们应掀起一股新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相似文献   

5.
传统学界对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存在理解不足的现象.实际上,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是深刻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精华的,且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根基是隐性的社会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达到了同时代的高点.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领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是过程性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进行了初次分析,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分裂的观点是赞同的.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经济学规定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不自觉接受的.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在第一笔记本中,构建了人本主义异化理论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到第二、三笔记本,马克思的视野发生了改变,开始不自觉地从客观逻辑分析市民社会,将劳动概念的理解和分工概念结合起来,将异化理论和客观逻辑结合起来.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从理论上说,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路径.现实意义是对我国市民社会的建设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法哲学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主线,正是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开始萌芽,因此研究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思想史意义。可是长久以来,马克思法哲学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文章从法哲学定义的国内研究情况出发,对相关研究资料作一个基本的梳理,以期为具体研究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作思想铺垫。  相似文献   

7.
万钰莹  王早 《魅力中国》2014,(23):268-26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体系的批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这一章可谓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重要转折点,他从方法论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全面批判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其理论的形成过程体现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代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张萍 《黑河学刊》2014,(4):16-17,30
马克思政治哲学兴起于当代政治哲学复兴中,马克思政治哲学通过对西方现代性危机进行批判和拯救,颠覆了西方"传统观念政治",同时它也是现代性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解",开辟了一条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外在超越现代性"道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因其蕴含着独特且无可取代的深远意义,被当代称为"第一哲学"。  相似文献   

10.
周波 《魅力中国》2010,(34):199-200
异化劳动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是马克思这个时期所达到的主要成果,又成为马克思考察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问题的基本理论根据或支柱。马克思在《手稿》中力图阐明的自己的新世界观,也是在异化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构成的。本文通过比较黑格尔与马克思不同的异化思想即“精神异化论”与“劳动异化论”以及两者异化的途径不同,来使我们更加全面透彻地领悟马克思的有关异化的思想,最后我们通过比较简要地概括出马克思劳动异化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它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所承认的经济事实出发,揭露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马克思阐述的七个矛盾分别从劳动观、分配观和需要观三个方面批判了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论证了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伪科学性,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曾经谈到,他的第一步研究性著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基于对法的关系深入研究的需要,使他转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正是由于对经济学的研究,使他悟出了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道路,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处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相似文献   

14.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此书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更是马克思在那个时期思想的精华所在,明确它的产生、发展、对社会造成的不良结果及其异化的扬弃过程,最终掌握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高嫚 《魅力中国》2010,(34):122-123
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梳理了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基本内容.并总结了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三个突出特色以及列宁时期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俄国化内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是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基本原则的一种科学预见,它只能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有制理论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略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实质:理性批判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茵报》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探讨了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认为其思想实质是理性批判主义。理性批判主义的根基在于批判理性,根源于马克思的批判理性观,理性批判主义具有内在的困境,这一困境存在于理性批判主义的出发点、对象与目的之间,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国家观中集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形成受到康德、马克思哲学等批判哲学的影响,并与反全球化浪潮、反实证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等思想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主张实证主义不能全盘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关系理论既要解决问题,更要关心人类解放,技术统治旨趣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的大敌,建设世界共同体有必要限制战略理性,提倡沟通理性。它对于国际关系认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重新界定了社会科学的概念,动摇了新现实主义的话语霸权,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发展,为社会建构主义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今天,时代要求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重心放在发展生产力和增进社会财富上,放在探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上,放在探讨如何使社会主义经济顺利运行上。同样给外国经济学说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说史的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我们改革旧学说史体系,要我们去探马克思未探之源,研究马克思未及研究之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传统的学说史体系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首先,从面上看,传统的学说史的主要原则上是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为蓝本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版学说史教科书以苏联为先,体系基本上是与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及其他)经济理论——古典的和庸俗的——相一致的。这个体系一方面忠实于马克思的原意,再现了马克思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贞  徐文 《新西部(上)》2013,(Z2):111-112
文章首先论述了晚清时期,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学术观点宣传传播背景。其次,阐释了《民报》把由西方传来的各种政治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向保皇派和清廷开战,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准备。第三,《民报》重点传播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政治理论,这是革命党人鼓吹革命、实行民主立宪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民报》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宣传对民国时代的宪法和政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哲学是从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马克思的思想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影响,但马克思又没有拘泥于这一旧有的哲学层面,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而批判它。本文从人的问题这一角度切入,分析了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的继承和发展,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哲学在人的问题方面的革命性变革,进而加深了对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