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吴文化与苏州城市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必须从深层次入手。本文总结了苏州的地方社会文化特征和城市特色风貌,提出苏州城市的保护与更新应具有浓郁的“苏州味”。  相似文献   

2.
武联  沈丹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110-114
论文针对我国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定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青海同仁历史文化名城民主上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探寻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历史街区,并使之成为促进城市活力积极因素的方法.并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的内涵与原则,保护规划的具体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同仁民主上街历史街区的规划建设思路.总结出在规划建设中要运用有机更新的思想方法,保护街区的人文社会网络,传承与发展地域环境特色,才能达到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中,城市历史地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随着商业开发的加剧势必带来更为严峻的历史遗产保护的问题,商业开发、城市更新与建筑遗产和历史风貌保护间的矛盾也更加尖锐.本文试图以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为例,探讨整体历史原真性保护的观念在城市历史地段更新中的价值与运用.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柔性发展与适时更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缘于经济全球化、高速城市化、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以及现代化的冲击,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与延续地方文化遗产以重塑地域特征和传统人文风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必然要求妥善处理土地利用、无序管理、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权衡保护的支出和收益等综合、复杂性的问题,本文以分析研究当前历史街区保护理论发展和实践状况为基础,揭示国内在改造与保护性开发中的误区、负面影响及未来趋向,并通过引入柔性的动态适时更新概念,从改良城市功能、再造人文景观、传承和利用历史文脉、调协各相关学科发展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目的通过对城市中心区更新和开发中地域历史文化保护议题的探究,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可行性策略和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月涛  宋婧雯  薛滨夏  张远景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4):99-107,封2-封3
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中普遍存在着空间脉络断裂的问题,割裂的历史建筑、街区和片区恰似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在剖析造成"孤岛效应"的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空间脉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对山东地区典型历史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街区及片区的空间特征数据进行模拟分析.针对三个层次上"孤岛效应"的主要性质和特点,提出空间特征优化、空间联系延伸和空间组构平衡三种空间脉络改善策略.这将有助于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关注重点从"实体"转向至"脉络",完善历史城市中空间保护体系的架构,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和象征,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氛.历史街区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兼顾历史与现在、物质与非物质关系,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更新等多方面的关系.中国一汽历史街区是长春市的重要历史街区,在保护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其价值和现状,从强化空间景观规划、建立...  相似文献   

7.
论文由城市拼贴的概念入手,阐明城市旧区的拼贴现象与城市的历史有直接的联系,进而以上海老城厢西北片为例,分析并总结了其拼贴现象与历史的关系.在进行城市历史保护更新工作时,首先应该对旧区的城市拼贴现象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承认旧区的拼贴现象本身就是旧区最大的风貌与特色,针对具体的保护与更新目标,对构成拼贴现象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倡小规模的、动态的、拼贴式的更新方式和灵活多样的可适应性与再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利用地下空间去主动弥补、协同地面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思路,探索了地下空间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中的角色、作用与策略,提出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在空间布局、功能开发、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规划方法和资源评价、需求预测、专项规划、低碳节能、保护协调、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实现其"地面保护、地下发展",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为城市节地与地下空间的利用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资源的新视角与城市整体的宽视域重新审视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地段资源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建构两者之间关联性耦合模型,探索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不同层面的多元耦合路径,以实现历史地段的转型再生,形成针对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整体耦合发展的遗产保护理论,指导旧城更新与遗产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0.
沈陆澄 《潮商》2013,(3):19-23
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以及多元复合的潮汕地缘文化是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三个主要风貌特征,是富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和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必须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加以继承和发扬。汕头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小公园。小公园是汕头旧城繁华商业区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城市发展课题。本文主要研究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从杭州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更新与保护概要切入,在杭州城市更新与美欧城市更新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核心关键所在,旨在为杭州城市更新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许多历史城市及历史街区在保护和更新中面临衰退与异化的二元困境,历史城市保护与其"真实性、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愿景"渐行渐远,其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为此,以韩城古城为例,在对古城衰退与异化这一衰变现象进行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的基础上,遵循"特色延续—生活延续—系统延续—价值延续"的思路,对韩城古城渐进式保护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刘桂庭在当前经济建设大潮中,历史文化名城应如何更好地保护和更新,是一个十分迫切、十分严峻的课题。最近,我随北京、西安、泉州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中国——欧洲传统城市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法国巴黎、挪威奥斯陆等城市看到了欧洲在保护...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的改造与更新,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工业遗产面临消失。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对于保护历史遗迹、传承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文化、提升城市魅力,以实现广州名城可持续发展,有着紧迫的意义。本文以大元帅府前身广东士敏土厂为例,探讨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遗产保护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老工业地段是历史文脉的重要构成和新时代城市转型的特色资源。近年来,单体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规划视角对老工业地段保护更新及其与文明传承、城市转型、生态修复耦合关系的研究极其少见,导致大量特色鲜明的老工业地段在更新时仅保留了个别建筑,整体价值大打折扣。以柳州空压机厂为例,从新时代文化复兴和城市转型的要求入手,以规划的视角,构建了涵盖保护体系、用地转换、棕地治理三大系统的保护更新方法路径。最后对我国老工业地段保护更新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时空观提出了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异托邦空间。基于异托邦空间内涵的理解,可以认为历史街区本质上就是一种城市异托邦空间,因而拓展了其保护的意义。基于城市异托邦的历史街区保护应重在其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同构特征的解读,并从生活空间的回归、矛盾空间的并置、公共空间的叠合、市民主导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作为异托邦空间的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城市文脉的原生性基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许多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由于过度商业化,容易使得地方特色和文脉丧失,因此做好文化保护与产业互动协同发展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重点。本文通过长期跟踪数据挖掘,及对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的成功案例研究,提出了历史街区的产业重组升级和文化场群重构的互动研究方法。以厦门沙坡尾片区为例,通过长达七年的长期跟踪研究,对片区更新过程中的业态分布、业态占比、业态演变和社区多样化重构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从而系统地了解沙坡尾片区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提升及文化场群建设的引导策略。该研究对于丰富城市更新理论,推动城市更新中旧城文化和产业复兴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历史城镇景观在城市扩张和更新运动过程中面临着急剧衰落的局面,而历史保护和规划在编制、论证和出台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评估,并未有效地控制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和发展。英国康泽恩学派的城镇景观管理方法建立在"层级区域"和"形态框架"等概念为主的形态理论基础上,可以解析平面单元和建筑类型的动态历史发展特征,掌握历史景观分层理解下的城镇形态特征,在历史城镇研究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建立形态研究与历史城镇景观保护之间的联系,通过"景观区域"和"形态基因"等因素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城镇景观管理方式和保护强度,提出保护更新策略和形态控制手段。历史城镇的保护规划应该采用基于形态类型的景观分区管控理念,在具体的管控过程中遵从城市形态要素的保护次序,延续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肌理,最终形成渐进式的历史景观更新方案。  相似文献   

19.
历史城市的时空张力在共生中承载了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如何在城市空间中体现时间特色,是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对"历时、共时"等时空关系理论的系统梳理,建构了"时间哲学→时间思想→时空性状→时空关系理论→时空语境"的研究路径,并在中国传统时间哲学的视角下对历史城市时空关系进一步解读,提出"时"以时空锚固的意识形态指导城市营建、协调人地关系;"生"与"逝"则分别以"通""融"之道、"物""理"之殁促使城市结构持续更新,分别体现了时空的同构性、延展性和终结性。因此对于历史城市的保护需要因"时"立形、重构时空格局,并于简易之"生"与物"逝"意留的文化背景下梳理中心、边界节点、路径等空间转译方式提炼记忆、精神、文脉、刊象等。城市文化内核。在中西方哲学的交叉视角下,历史城市保护与建设内生与外成、知行与认识、道义与伦理的辩证研究,为国内外历史保护价值观念的差异提供解释,也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文化及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逐渐从文物建筑转向历史传统城市和历史街区。本文通过对《广州北京路大佛寺固边地区城市设计》的“寺与市的共生”设计理念进行介绍和分析,对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城市设计思路与原则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