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磁粉检测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力、机车、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等领域应用广泛,可对铁磁性材料制品和工件的表面、近表面缺陷进行有效检测,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有效地降低危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磁粉检测初学者而言,焊缝缺陷的定性和定量具有一定的难度,部分检测人员对磁粉检测工艺特点的理解存在误区,思想认识不足,导致检测工...  相似文献   

2.
刘思齐 《消费导刊》2009,(14):156-156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产品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安全问题,产品安全就是其中之一。在产品责任制度中,产品缺陷是一个焦点问题,因为产品存在缺陷是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由此,加强有关产品缺陷的立法更成为重中之重。1993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规定产品质量的法律《产品质量法》,第一次在我国明确了产品缺陷的概念。但是在表述上仍不够精确,这造成了实践中的一定困难,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本文旨在对我国产品缺陷制度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佳 《适用技术市场》2014,(11):182-184
在目前大多数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制造过程中,很多都是基于人眼的缺陷检测,有很多的人工检测的弊端,研究目前基于TFT-LCD的点、线缺陷的机器视觉的自动检测方法。基于SEMI标准中点、线缺陷的测量规范和LCD视觉检测试验平台,针对点、线缺陷的灰度变化值,来研究基于图形值方根值、灰度分割、灰尘去除、基于像素点的图形识别来进行的缺陷量化的方法,综合几个方面的研究,建立点线缺陷自动检测流程。试验证明,所提出的方法能较好地检测做到灰度增强、抑制背景、确定灰度差异,准确分割和识别出点线的缺陷,并给予相应的量化标准。该方法适用于点线缺陷的自动检测,检测方式和人眼相似,有很好的鲁棒性能。对于100片LCD样本做分析,有98片能成功检测。  相似文献   

4.
某公司锻件产品在发货前进行无损检测时发现缺陷超标,经对产生较严重缺陷的产品进行化学和力学复验,其结果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超声波探伤存在有较严重缺陷,对缺陷工件进行宏观能和微观检查,发现缺陷处夹杂物含量较高且伴有疏松现象。而条状缺陷基本是夹杂和疏松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5.
“果冻杀童案”引发了人们对产品责任的讨论。应否承担产品责任的关键是认定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缺陷判断标准具有二重性。标准的二重性易导致歧义。产品缺陷可分为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警示缺陷。对于存在设计缺陷和生产缺陷的产品,生产商不得以已履行警示义务为由主张免责。  相似文献   

6.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锦  杜杨 《商场现代化》2007,21(22):315-316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设立的一种制度,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拥有较完备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几乎是个空白。本文介绍了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的现状,提出了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悦 《商业时代》2007,(9):22-23
本文从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概念入手,简要叙述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界定、产品召回制度的特征,并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发展历程,从基本法律、法律责任、立法层次以及环保法规等几个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现有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存在的缺漏,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包括完善现有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采用细化法律责任以加大惩罚力度,完善召回制度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健全产品信息系统等,以期对立法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产品召回制度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新制度,具有预防和消除缺陷产品对公民人身和财产的危害的独特功能。近年来,由于缺陷产品进入市场而引发的损害消费者权益及危害公共安全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可能地消除缺陷产品对公共安全的危害。因此,在《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即将正式出台之际,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立法,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相似文献   

9.
目前马口铁厂镀锡产品存在的主要缺陷有:板面污染(板面油污、脱脂污染、板面小白点、淬水斑、板面黄斑);板型缺陷(边浪、助浪、中浪)擦划伤、垫伤、黑灰、木纹、锡渣、电极灼伤等。对产品缺陷产生原因进行有效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整改,达到有针对性、实效性、确实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身边各种各样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但随着汽车召回、三鹿奶粉等一系列产品质量缺陷事件的发生,人们不禁会问:生活中的产品还安全吗?为了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产品质量缺陷,本文将简要论述产品质量缺陷及其法律责任,并讨论该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比较分析,剖析了我国汽车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从而构建缺陷汽车产品惩罚性赔偿制度,并提出了立法须加强鉴定对象、范围、标准及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等立法规范。  相似文献   

12.
胡忠惠 《商场现代化》2006,(1X):223-224
“果冻杀童案”引发了人们对产品责任的讨论。应否承担产品责任的关键是认定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缺陷判断标准具有二重性。标准的二重性易导致歧义。产品缺陷可分为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譬示缺陷。对于存在设计缺陷和生产缺陷的产品,生产商不得以已履行警示义务为由主张免责。  相似文献   

13.
孙亮 《商》2013,(3):170-170,15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缺陷产品造成大量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事件频频发生,由此引发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现有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规定分散于有限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中,存在着效力层次低、监督机制不健全、惩罚性赔偿制度没有得到普遍适用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对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本文通过阐述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我国的存在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国产品召回的最新立法动态,提出适合国情的一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品召回制度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达国家多已建立。我国传统上使用与产品召回制度功能相似的“三包制度”。但是与召回制度相比,三包制度存在明显功能上的不足。在近年来的一系列缺陷产品事件中,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我国的召回制度就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15.
宜家“夺命抽屉柜”事件在中国一波三折,最终以宜家低头认错,对问题家具实施召回画上句号。宜家对于缺陷产品的双重召回标准,只是跨国厂商在中国实施歧视性召回的一例,这说明我国进口消费品管理不足、行业标准滞后、产品召回数量少、召回标准过低等。因此,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权益,我们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相似文献   

16.
淬火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方法,它可以提高金属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许多重要的结构件,特别是承受动载荷和剧烈摩擦作用的零件以及各种类型的工、模、量具等都要进行淬火.在淬火工艺中,由于工件加热温度高,冷却速度快,很容易产生某些缺陷,如不设法减轻,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本文就淬火的主要缺陷阐述其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及预防和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笔者结合从事高电压试验及高电压工作10年的实践经验,对运用红外诊断及红外热成像诊断技术,建立红外热谱图档案,通过非接触温升检测诊断伴有局部或整体过热或温度分布异常的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异常状态和故障,发现并判断导电回路外部发热缺陷,以及对避雷器、电压与电流互感器、耦合电容器等进行内部缺陷检测和诊断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8.
郭毅 《商场现代化》2005,19(25):112-113
产品召回制度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达国家多已建立.我国传统上使用与产品召回制度功能相似的"三包制度".但是与召回制度相比,三包制度存在明显功能上的不足.在近年来的一系列缺陷产品事件中,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我国的召回制度就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发展缺陷不同于传统的产品缺陷,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逐渐发现的缺陷。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下,发展缺陷致损风险实际是由消费者承担,在严格责任原则下发展缺陷损害赔偿由制造商来承担。之所以让制造商承担发展缺陷损害赔偿,是基于法律为了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所树立的保护弱者的理念,另外,根据危险控制理论,危险是由制造商引入的,制造商就有义务消除危险。  相似文献   

20.
铸件内部或表面的孔洞中有金属珠粒(即金属豆),它与铸件本体不熔合但相连结。这种缺陷称为冷豆缺陷,常出现在铸件的下表面,其化学成分与铸件本体一致,金属珠粒的表面有氧化现象。冷豆缺陷破坏了铸件基体金属的连续性,严重时将导致铸件报废。详细分析了铸铁件冷豆缺陷特征及其成因,提出防止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