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我国2010年3季度电煤供需形势,对4季度电煤供需情况进行了展望。预计4季度全国电煤供需基本平衡,但不排除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煤炭供应略显偏紧的可能。最后针对如何提高电煤供应保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自2013年起取消电煤重点合同,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可自主协商签订合同、确定价格,国家发改委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此举标志着我国电煤市场化改革终于迎来"破冰",争论多年的电煤价格并轨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2010年宏观经济形势及电力需扣睛况,从供应侧和需求侧对2010年电煤供需状况进行了总结回顾,对2011年电煤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展望。预计2011年电煤消费将达19亿t左右,全国电煤供需总体平衡,冬夏用电高峰期局部地区受极端天气、运力紧张、煤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电煤供需偏紧局面。  相似文献   

4.
由于电煤价格高企,跨区送电受阻,用电需求拉动,加之气候、来水、电煤供应等不确定因素的叠加作用,中电联预计今年夏季全国电力缺口可能超过3000万千瓦,高峰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甚至达到或超过4000万千瓦。按照目前的需求增长和装机情况,预计2012年~2013年的电力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这是继2004年电荒后的又一轮电力短缺高峰期,势必对全国工农业生产乃至居民用电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缺电正考验着政府、行业、企业的智慧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电煤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的煤电矛盾反复出现的问题,从我国电煤主要构成中的合同煤和市场煤的价格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2012年电煤价格走势。合同电煤价格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2012年内价格较为稳定;市场电煤的价格则主要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2012年受国内经济增长趋势放缓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市场电煤的价格全年基本稳定,但不排除局部地区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电煤价格可能波动走高,并就确保电煤稳定供应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保障电煤供应一直是火电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2008年以来,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电价没有得到及时联动,煤电矛盾比较突出,火电企业长期巨额亏损,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火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疲软因素影响,煤炭价格一路下行,市场煤与重点合同煤价格逐渐趋近,至9月份以后煤炭价格开始企稳回升.火电企业受煤炭价格回落影响,2012年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受到经济下滑、水电来水偏好、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和煤电联动政策不到位影响,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企业亏损面仍高达50%左右.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电煤价格并轨政策,该政策实施后,如何保障火电企业电煤的稳定、有序供应,改善火电企业的经营状况,成为摆在企业经营者和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煤炭工业》2013,(2):10-13
煤炭价格全部放开 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2]57号),决定自2013年起,取消重点合同,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意见》指出,  相似文献   

8.
胡学萃 《化工管理》2013,(11):56-57
<正>4月11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联合陕西省人民政府、清华大学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由中国华电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煤制芳烃技术在华电煤业榆林煤化工基地问世。2012年,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在华电煤业陕西榆林煤化工基地建成。2013年1月投料试车成功,2013年3月18日,技术通过国家能源局委托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电煤供应链微观层面的绿色化,基于平衡计分法构建了电煤供应链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以往评价方法可能出现的评价结果不一致问题,提出了改进集成评价模型。通过对6家煤业集团的电煤供应链的实证分析,发现绩优的电煤供应链在业务流程和绿色环保这两方面的优势是其绩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我国电煤供应链绩效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数字:1255亿千瓦时,1396万千瓦时;1150万千瓦,1400万千瓦,1300万千瓦关键词:今年广西电力总体供需平衡下半年存在季节性、时段性缺电可能广西电网公司发布2013年广西电力供需形势通报,预计今年我区电力总体供需平衡。在来水正常、电煤供应有保障及机组健康运行的情况下,今年我区电力供应可以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对用电的需求,总  相似文献   

11.
●2004年电煤订货会取得了很大成功。国家出台的上网电价上调7厘钱/千瓦时的政策,是自取消电煤指导价以来电价调整的历史性突破。但当前电煤供应形势仍很紧张。●2004年电煤的紧张局面可能不会低于2003年,其最根本的原因仍在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各行业的用煤都在快速增长,而煤矿的建设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猛增2亿吨,达到17亿吨,是在市场需求刺激下,严重超能力增产的结果;煤炭从产量上已提前6年超过了到2010年16亿吨的规划目标,但实际生产能力只有13~14亿吨。●从中长期看,煤炭资源与铁路运力的双重约束,是电源建设不可忽视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供应侧和需求侧对2011年电煤供需状况进行了总结回顾,对2012年电煤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展望。预计2012年电煤消费将达22亿t左右,全国电煤供需有望实现基本平衡,部分地区尤其是华中地区受资源不足、运力有限、煤价偏高等因素影响,电煤供需时段性矛盾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元旦一过,电煤又成热点。几万人在济南热热闹闹地开了十几天会,最后不欢而散,无果而终。这几年,电煤改革年年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惊无险地过来了,今年看来实在是对付不过去了,用媒体的话说,叫做“煤电谈判崩盘”。尽管主办方声称大会进展顺利,绝大部分合同已经签订;但大部分合同却有量无价,可价格恰恰是合同的最关键要素,也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今年的电煤改革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国家发改委取消了对电煤价格的临时性干预措施,在政府的监控下,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电煤价格。这标志着自1992年以来我国电煤市场的双轨制将彻底终结.电煤定价实行市场…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电煤供需状况及2006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电煤供需形势作了分析,介绍了2005年煤炭市场的主要特点,煤炭需求增速下降,供需矛盾缓和,库存持续上升,但价格仍然高位运行.同时介绍了2006年电煤供需形势,总体将继续好转,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电煤市场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除少部分地区外,大部分全国重点煤炭电煤合同尚未签订,拖延了长达半年之久、迟迟未能签订的电煤合同难题,不能不让人对以后的电煤合同履行而担心。从总体上看,电煤价格必然要走上市场化道路。所以.电煤市场化改革之路尽管不会平坦,但价格的变动,最终是由供求关系和市场决定,电煤价格市场化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始于2003年的煤电全面紧张形势至今未得到根本缓解,煤电供需矛盾依旧十分突出.随着冬季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电之争”还有不断升级的迹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煤炭价格的“双轨制”(于立、刘劲松,2004).煤电之争的焦点就是价格之争.这与我国电煤供应体制有关.由于电价没有放开,我国电煤价格和供应也仍然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这使得目前电煤存在两种价格--计划价和市场价(其中计划煤占1/3,市场煤占2/3).每年国家发改委都要主持一次煤炭订货会,煤电双方在会上商定来年的电煤合同价,并约定发电企业全年用煤中一定比例由煤炭企业按合同价供应,其余部分则由发电企业到市场上去购买.前者叫“计划”,后者则是“市场”.今年的情况是,电煤的市场价远高于计划价.按不同统计口径,每吨差价在40~100元不等.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影响,能源需求明显回落,电力及电煤供需保持宽松平衡态势。总结了1—3季度的电煤供应情况,深入分析了电煤供需格局,指出目前电煤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应对即将到来的电力迎峰度冬,预测了今冬明春电煤供应形势。  相似文献   

18.
国家推动电煤彻底市场化的脚步越来越近,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在未来也许将越发突出.电监会官员就有媒体报道称"政府将淡出煤电衔接、让电煤彻底市场化"表示,虽然目前推行的电煤重点合同带有计划的意味,但近两年也没有完全实行,现在的电煤已经基本市场化了.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201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及电力需求情况,从供应侧和需求侧对上半年电煤供需状况进行了总结回顾,对下半年电煤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展望,预计下半年全国电煤供需将呈“首尾基本平衡,中期局部偏松”的格局,最后就如何保障电煤供应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进入5月,发电企业开始进入迎峰度夏的准备期.按照往年规律,迎峰度夏都将是电煤供应紧张的时期,发电企业也会在此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然而,记者最近得到消息,电煤消耗相比生产依旧为负数,截至5月5日,全国电煤平均库存达到3035万吨,可用17天,在江苏、浙江等一些传统的电煤紧张省份库存用量更是冲破2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