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墨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益的伟大代表,被尊称为"平民圣人"。墨子的劳动观内在地蕴涵着三个价值判断:尊重劳动;保护劳动人权;珍惜劳动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墨子劳动观的合理思想无疑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尊重劳动,大力彰显劳动价值;尊重劳动者,努力使其实现体面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共圆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思想,而劳动价值论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当代所遇到的困难与瓶颈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截然不同。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都对劳动价值理论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要拓展劳动价值论,就要认定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观。同时要坚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的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关于价值创造的问题。通过深入地剖析,以证明在当代社会生产中,活劳动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同时。对马克思关于生产领域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说法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充分展现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4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时提出,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相似文献   

5.
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当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劳动一般、商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和创造等角度对生产劳动展开了分析和阐述。该文认为,那种以是否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否为资本带来利润作为标准来判定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论断是片面的,只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用是否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作为标准,才能判断服务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相似文献   

6.
姚华 《魅力中国》2013,(19):274-274
所谓马克思劳动观是指,在总结人类关于劳动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劳动的社会历史地位(包括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劳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劳动概念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当年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过程,正是在对劳动问题的探讨(追求真理)和为劳动者谋福利的斗争实践(实现价值)中,马克思的劳动观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深化对劳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的需求,本文认为,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如何运用其理论精髓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在理论上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即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范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的一般性,并且要承认劳动力是资本,劳动者是投资者,有权分享利润。劳动力资本化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劳动者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基础上的个人股份所有制,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在现阶段,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劳动价值论是更好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要对私有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要正确看待,合理评价。从长远看,私有制经济也要经过劳动力资本化进行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使广大劳动者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劳资矛盾和冲突的方法和途径。对此从国家层面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政府角度加强立法,用人单位依法办事、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劳动者自觉自我保护,强化工会的功能,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需要有新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现代经济中价值已由靠体力劳动创造转变为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的事实,从而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需要相应转变,同时本文还具体研究了服务劳动、信息劳动、知识劳动如何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对于很多新的问题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对于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可以应用于知识产权领域,在该领域应用的范围是知识产权范畴而不是知识的范畴。知识的创造过程属于劳动过程,知识产权的生产上凝结了大量的物化劳动。在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变少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得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支撑,知识产权保护的“度”,是保护个人利益以实现社会长期的创新积极性与保护社会利益已实现知识产权的社会效应二者之间追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1.
陈宇 《改革与战略》2013,(12):13-15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当代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在介绍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同时,着重论述这一理论的当代价值。异化劳动并不是与生俱来并且永不消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消除异化劳动和实现人性的解放,认清异化劳动的本质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董振华 《理论观察》2002,23(3):24-27
针对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本文认为对待劳动价值论唯一科学的态度是坚持和发展。那么如何坚持和发展呢 ?本文在分析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所有四种可能性的基础上 ,认为只有两条路是行得通的 :拓展劳动概念的外延和重新划分劳动概念。创新劳动价值论正是沿着这两条路发展的 ,它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 ,把劳动重新区分为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 ,同时拓展了劳动概念的外延 ,并进而建立了新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无疑是在劳动价值论内部对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体面劳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探索企业员工体面劳动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隐性合约理论视角探寻隐性合约与体面劳动的内在关系,分析企业员工体面劳动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以社会、政府、企业与员工为主体指出企业员工体面劳动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新阶段,赋予了以人为本新的内涵。文章梳理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论战,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新内涵;依据生产劳动新内涵重新表述与之吻合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论,以987—2007年中国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账户计算结果及收入分配状况为例,研究以人为本的来源和新内涵。文章认为,应以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生产观,从民生生产观、民本分配观、民权交换观和民计消费观来构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内涵丰富:用剩余价值、异化劳动、剥削等理论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正义;将资本主义分配不正义的根源直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来实现正义分配;设想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实现正义分配的分配原则。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全面阐发了其异化思想,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随着21世纪世界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了焦点。但随之教育的异化也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对人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异化劳动学说中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蕴含着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双重存在——这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马克思进一步表述为"现实的人"的双重存在:一方面是作为个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另一方面是作为共同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双重存在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则形成了商品的二重性:作为个体的"现实的人"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共同体的"现实的人"的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以此为理论基石,马克思写成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巨著《资本论》。  相似文献   

18.
运用高新技术对安徽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的主体发生了从活劳动到死劳动到科学技术的演变 ,从而形成商品价值的主源泉也发生变化 ;衡量劳动的新标准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死劳动创造和转移价值 ;坚持劳动价值论须承认生产要素的劳动化 ;劳动价值补偿形式是按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19.
员工利益表达是一个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的新视角.员工利益表达概念的提出主要涉及到如下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对劳动关系本质的认识、“产业关系系统”理论、“退出—呼吁—忠诚”理论以及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融合发展趋势.员工利益表达的模型包含了影响员工利益表达的因素、员工利益表达的行为模式、员工利益表达的机制和员工利益表达的结果.员工利益表达问题的实践价值体现在: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建立合作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