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石磊  蒋成家 《时代金融》2014,(5X):43-43
不容置疑,只有社会各界大幅度提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关注度,才能确保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状况,在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前提之下,明确指出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互联网金融法规缺位、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显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等,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文韬 《时代金融》2014,(5):55-57,59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倒逼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猛,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快,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监管"真空"状态,整个行业比较混乱,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监管经验,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实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和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优劣势,并指出了商业银行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金融产品、维持并发扬信用卡业务优势、积极的和消费金融公司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这样才能够提高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长尾理论、普惠金融理论、金融功能理论、金融脱媒理论探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渊源;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驱动发展、风险防范机制、监管责任落实、法律体系完善等方面的现实策略。本文为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与主要业态、监管政策与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和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长尾理论、普惠金融理论、金融功能理论、金融脱媒理论探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渊源;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驱动发展、风险防范机制、监管责任落实、法律体系完善等方面的现实策略,为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实践方式,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对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探讨运用互联网金融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优势与潜在风险。结合赤峰地区商业银行采用互联网金融技术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情况,对更好发挥金融科技促进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取得了重大进步,推动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于促进传统金融业务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我国如何发展互联网金融进行深层次研究,对于如何引导我国互联网合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及数据挖掘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新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以“非抵押、低成本、便捷”信贷模式实现了金融末端普惠,通过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业务,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对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有重要理论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现代金融发展现状及互联网相关文献回顾,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和发展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过快,而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制度规范,导致在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上面临巨大的困难。网络的开放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将更加复杂多样,难以防控。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法律、技术、操作风险,并对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提出了建议,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是将电子支付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一种产物,也是金融供需存在缺口以及渠道创新下的必然产物。关注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国外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类型及主要经验,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了强化监管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兴起,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金融行业发展格局。本文基于价值链理论,研究和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总结出互联网金融从渗透到颠覆的发展路径,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将长期处于融合阶段,并对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之一,不仅奠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基础,而且还创造和衍生出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和商业价值。在大数据视域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具有了更坚实的智力和理性基础,能够对传统金融形成非常有益的补充,对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金融领域对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以及全民理财浪潮的高涨,我国互联网金融也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在信息时代不可不重视的一个新的金融业态,如何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也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充分借鉴国外理念和经验,阐述我国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及发展情况,分析和比较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方法和经验,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道炜 《海南金融》2014,(10):67-71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但其飞速发展的背后却暗藏着各种风险,怎样降低风险,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成为我们当前面临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入手,全面概括了我国不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暗藏的风险隐患,并从法律法规、金融监管、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引发其发展价值和监管变革之争,政府已明确表态要促进其健康发展。美国是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先驱者和领导者,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有效监管的政策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归纳和总结了美国监管机构推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监管政策及其特点,并借鉴美国经验,提出我国监管机构应当树立软性治理思维、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宗旨、做好法律框架系统设计、明确分类分业监管主体、实施监管机构协同作业、加强信息披露和信用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支付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互联金融在推动发展中地区普惠金融上的独特优势,认为互联网支付回归小额便民,能够使其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新通道。本文同时为我国发展中地区借力互联网支付深耕普惠金融提出了对策及建议。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传统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互联网金融业务量的不断提升。但基于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在立法与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失。因此产生了监管滞后、监管真空、监管重叠的现象,进而加大了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如何有效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并找寻新的发展途径,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相关风险类型,并对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进而对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带给金融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传统金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未来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常见业务模式,接着以互联网理财为例,在各参与主体有限理性的假设下,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分别对金融消费者是否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稳定策略、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稳定均衡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互联网金融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预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带给金融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传统金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未来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常见业务模式,接着以互联网理财为例,在各参与主体有限理性的假设下,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分别对金融消费者是否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稳定策略、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稳定均衡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互联网金融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预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