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最新情况,通过对中外管理层收购的比较研究,揭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我国管理层收购运作行为,更好地激励企业内部管理者,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推动管理层收购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通过购买本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来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管理层收购是上市公司资产收购的形式之一,对于推动国有产权改革、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降低企业委托代理成本等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股权交易价格的公正性难以保证、管理层融资渠道过少、可能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伤害、收购方未切实履行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  相似文献   

3.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本文选取国内多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选定的相关财务指标构建企业绩效的综合评分模型,对我国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进行配比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在绩效方面显著优于相应未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因此,尽管目前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应肯定其在解决国有企业内部激励不足、效益长期低下方面的积极意义。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允许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而是如何对其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构是我国资本市场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实行管理层收购是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了2000—2003年间我国实施MBO的32家上市公司在MBO前后两年的11项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财务绩效现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例进行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本文以粤美的为个案,分析粤美的的管理层收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由此联想到的问题和进行管理层收购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国外关于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是否存在管理层收购发挥其财富效应的空间,以及在中国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正处于积极探索实施过程中,对其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学术界莫衷一是。政府的政策也是左右不定。通过对国内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已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企业并未给公司股东带来明显的财富效应。这种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中管理层持股比例相对不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管理层收购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了以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来衡量管理层收购前后的业绩变化.通过对13家上市公司MBO绩效的实证分析和与一般企业并购绩效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至少在短时期内,整体上看上市公司MBO绩效不显著,且MBO相对一般的企业并购整合风险小.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收购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上迅速崛起的势头,确实出于许多管理层和研究者的意料.在管理层极力推动上市公司并购的环境下,管理层收购在众多的并购方式中脱颖而出,其活跃程度引人关注.以至于有人说,2003年,可能是中国管理层收购的元年.  相似文献   

10.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例进行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本文以粤美的为个案,分析粤美的的管理层收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由此联想到的问题和进行管理层收购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张绪军 《北方经贸》2005,(2):111-112
MBO (ManagementBuy -outs管理层收购 )在扩大管理层持股比例、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作效率、实现所有权收益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我国上市公司MBO实施过程中 ,在收购主体、资金来源、收购价格、对收购行为的监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应采取相应措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程敏 《商业时代》2007,(15):72-72,75
本文从管理层收购在实践操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两个方面来分析上市公司MBO被暂停的原因,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在制定政策或监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小股东间严重代理冲突、控股股东政府性质,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从公司过度投资的视角对管理层激励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以2004-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及其性质对于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货币薪酬激励还是管理层持股激励都起到了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会削弱管理层激励的这种治理效应;而且,公司的政府控制性质在弱化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作用的同时,还会强化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管理层激励效应的负面影响。考虑股权分置改革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股改强化了管理层激励对于公司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同时又弱化了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对管理层激励治理效应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不仅为现有文献关于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关联的结论分歧提供新的解释,对于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切实改进管理层激励契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从新的视角为我国股改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引入管理层收购(MBO)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宁熙  蒋科瑛 《商业研究》2005,2(1):49-5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资改革进程中"国退民进"预期的不断增强,管理层收购(MBO)快速升温,四通、恒源祥、粤美的、深圳方大、鄂尔多斯等众多管理层收购案例的成功实施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为推动我国产权体制制度的改革,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和对国内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例的实证研究,解决当前情况下实施管理层收购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国外关于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是否存在管理层收购发挥其财富效应的空间,以及在中国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债务期限结构为权衡指标,以我国深沪两市2003-2011年上市的588家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与高管薪酬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着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延长债务期限的同时提高自身薪酬的管理层防御行为;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防御效应可能更严重;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企业管理层防御效应较不兼任的更严重。  相似文献   

17.
胡伟 《商业科技》2014,(1):168-169
本文首先阐述了管理层收购的理念和重要性,并以郑怀俊的伊利MBO为例分析了传统两权分离公司所带来的后果。接着从管理层收购主体的合法性问题,收购价格的合理性问题,收购融资的合规性问题,信息披露的缺陷性问题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18.
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的建立对调动管理层积极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管理层也存在运用盈余管理操控公司业绩以提升自身薪酬水平的动机。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可能会产生利益侵占效应或利益趋同效应,有必要对大股东的存在及其在公司治理层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可从大股东治理视角出发分析大股东控制程度对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机制和内在机理,并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7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我国股权结构现状探究大股东控制程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普遍建立了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该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且在大股东控制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效果更加明显。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确实能够在公司治理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且伴随着大股东与企业利益的趋同,大股东会借助自身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增强薪酬激励机制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作用,即大股东控制与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在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存在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国外关于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是否存在管理层收购发挥其财富效应的空间,以及在中国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玮 《财经论丛》2016,(7):48-56
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剩余效应,并探讨海外并购特征对并购交易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外企业凭借其议价能力可获得53.2%的剩余,而我国上市公司可获剩余略小,为47.9%,因而我国上市公司将被迫接受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约5.3%的并购交易价格;非国有上市公司获得的净剩余较国有上市公司略多;我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交易特征,如支付方式、是否重大购、是否资产收购、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以及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因素上的异质性,对该交易价格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