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生态工业园来说,由于成员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柔性问题成为制约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提高柔性是生态工业园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稳定发展,会受到技术、结构、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因子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生态工业园柔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论证了两种工业共生模式的柔性及影响因子的区别,揭示了其稳定发展的内在机理,从而为不同模式生态工业园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类型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国情,可将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共生模式分为点—点模式、点—面模式、面—面模式、虚拟型模式和生态工业园模式。应分别针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优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3.
产业共生是人类探索工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产业共生理论在工业生态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交换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交换价格过低或过高,卖方企业将不愿贱卖废弃物,买方企业也会迫于成本压力放弃利用废弃物.为此,论文基于产业共生视角,从经济及环境效益两个角度构建了工业废弃物交换价格及效益模型,得出了共生企业经济与环境效益最大化前提下的工业废弃物最优交换价格,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罗义军 《中国外资》2010,(6):164-164
完善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路径对加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促进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些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路径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路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完善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路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余华银  宋马林 《中国外资》2008,(11):197-198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并论证了生态工业园所在的省区、城市竞争力是影响生态工业园投资环境的外在因素,而生态工业园的内在竞争力是影响其投资环境的内在因素。因此,生态工业园投资环境的改善势必会促进园区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并从而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过渡到生态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范式下的生态工业园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工业园建设要从企业、园区和社会三方面开展,它所产生的正外部性以及运行条件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政府介入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必要性。政府在促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时应当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制定工业园的专项规划,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工业园运作的一系列政策,为生态工业园的顺利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保障园内基础设施等各类公共服务,为园内企业的仓储、物流、信息搜集、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等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7.
完善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路径对加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促进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些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路径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路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完善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路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产业链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探索供应链金融生态如何赋能产业链韧性以应对复杂形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国内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供应链金融生态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共生水平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正效应;(2)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但分维度效果存在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对东中部创新能力作用更明显,对西部产业多样化提升更显著;(3)进一步空间效应分解发现,供应链金融生态中信息流系统的溢出效应更强,物流与外部环境系统的直接效应更明显,资金流系统则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为推动产业链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应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增强韧性,关注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均衡与共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一次消费能源,建设煤炭生态工业园对我国煤炭工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煤炭生态工业园现有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不成体系,本文以鄂尔多斯为例,试图论述建设煤炭生态工业园的现有条件和演变路径,以期得出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煤炭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一般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郧西黄姜加工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有待探索和验证.本文围绕湖北省郧西县黄姜产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水源污染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进度这一难题,探讨建立黄姜加工生态工业园区的可行性,并提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基本原则和系统规划,旨在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经济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会因为物质交换而形成共生网络,并实现产业集聚和生态经济两方面的有效互动,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步入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制约生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运行的诸多因素,提出通过整合产权关系;建设公共体系;创建集群品牌;打造绿色社区;推进绿色产业;加强文化和法律建设等对策,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区是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试验区和示范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于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针对目前产业规模较小、果品销售渠道不畅并缺乏系统发展思路的产业现状,论文以生态扶贫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全生命周期理论及"六次产业化"理论为基础,以猕猴桃的全生命周期为引领,构建了猕猴桃生产加工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和武陵山区猕猴桃产业发展社会大循环模式,并从物质集成、水集成和能源集成角度对该生态工业园区猕猴桃产业的循环引领功能、企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负荷降低及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促进武陵山区猕猴桃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从而提升了产业扶贫决策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3.
金融生态稳定是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规避供应链金融中的合谋欺诈现象,促进供应链金融稳定健康发展,以生态学视角,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模拟为生态系统中的供给种群和需求种群,基于种群相互依存的Logistic生长模型,通过度量系统内供需种群的共生度和系统外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程度、政策支持力度等环境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构建改进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稳定性模型,求解供需均衡状态下的稳定点,探究提高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策略。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提高供应链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系统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化水平能提高系统稳定性;共生增长系数σ决定了系统是否稳定,且环境容量越大,σ越大,系统稳定性越强。此外,具备周期性特征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稳定性还取决于种群内禀增长率。据此,提出构建“竞合共生”的产业生态、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巩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富裕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低碳成为不可绕开的瓶颈,低碳经济转型需要发展好低碳共生产业,其对经济的绿色发展、产业的共生发展和区域绿色竞争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对低碳共生产业要进行有效设计,并通过打破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低碳共生产业的重构.同时,为实现低碳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低碳产业共生发展的动力源,在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动力源间构建好国家政府层面的顶层动力机制、地方政府层面的中层动力机制和企业层面的基层动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耦合系统,共同推动整个国家产业的低碳化,使低碳共生产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俗称,它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资源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经济;是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矿产资源型产业生态产业体系形成的经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以中国第一批试点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中的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公司为典型案例,探讨矿产资源型产业生态产业体系形成的经济机理,寻找阻碍采用生态产业生产模式循环利用生产排泄物的因素,分析生态工业园区企业之间建立生态产业生产模式、循环利用生产排泄物、形成共生关系链条的基本条件,为政府对新型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一种基于经济利益关系调整的可供参考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经济增长范式的革命性思考。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产业系统是连接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因此产业生态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生态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路径,生态文明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最后,从产业系统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区域旅游竞合发展也成为了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借鉴共生理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竞合的有利条件,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竞合的策略选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高安工业园为个案,就县域工业园产业配套发展的现状、问题、金融取向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伊春市是黑龙江省唯一的林业绿色信贷试点城市。伊春市围绕产业特征和金融禀赋,多管齐下、立体推进,探索出具有鲜明林区特色的绿色信贷助力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