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益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而经济利益是最主要、最基础的利益。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经济利益关系交织,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利益关系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打破传统分配模式的格局,构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所谓利益整合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有效地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在承认和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使各部分利益能够得到合理、有序的协调,以达到社会内部结构的平衡,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要充分发挥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就必须针对当前出现的利益分化趋势和利益矛盾,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整合机制,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3.
改革的实质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与深化,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这种情况对社会治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利益矛盾与政府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制转轨时期,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组合,各种利益之间的分化和矛盾,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应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和保持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和谐共进,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是市场经济提出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 《经济论坛》2005,(22):4-6
社会是由不同的利益基元组成的,社会的一切行为皆根源于利益,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利益关系。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诱发各种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当代中国正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时期,在此过程中,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面对利益格局多元化的社会存在构建和谐社会,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前的社会利益严重分化,利益纠纷和利益冲突加剧,利益问题已经到了激化矛盾并引发社会危机的地步。掩盖与压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尽快建立公开、公正、公平、合理、能够激励社会各阶层成员获取正当利益的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论利益协调机制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前的社会利益严重分化,利益纠纷和利益冲突加剧,利益问题已经到了激化矛盾并引发社会危机的地步。掩盖与压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尽快建立公开、公正、公平、合理、能够激励社会各阶层成员获取正当利益的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利益是人类相互联系的纽带,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变化,合理有效地处理好利益关系,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利益关系作为调节社会各阶层的基础关系,对经济社会能否成功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引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利益协调应当有效兼顾当前改革和未来发展的两个目标,统筹平衡社会各个阶层的现实需要,有效协调城乡、阶层、地区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凝聚发展能量,为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奠定基础。文章分析了当前社会利益协调的目标、存在的现实矛盾,探讨如何协调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阶层分化是中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共同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利益协调机制的存在宗旨决定了利益协调机制以社会公正、公平作为价值取向,同时也使利益协调机制成为控制社会阶层分化的最有力工具.因此,要有效地控制社会阶层分化,就要建立起以公正、公平为取向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和重组,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摩擦、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轴。  相似文献   

12.
张刚刚 《生产力研究》2013,(11):84-86,113
社会转型加速期利益分化日益扩大和利益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利益关系协调整合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协调整合利益关系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指导,确立协调整合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保护合法利益。其次,协调整合利益关系必须从经济、制度、社会等多条路径综合展开。  相似文献   

13.
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利益协调问题,是我国践行包容性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构建包容性发展理论基础框架,要从转换社会经济均衡协调改革发展模式的大视角上,去研究包容性发展中重大利益的协调路径。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析利益协调视域内包容性发展有待解决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目的与目标以及制度保障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广海  陈冉 《经济研究导刊》2011,(24):178-180,194
旅游业的系统性、关联性特点使得旅游景区的利益关联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及其相关利益,在它的发展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博弈问题。引入共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济南九顶塔中华民俗欢乐园景区为例,通过构建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让各利益相关者能够积极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和制约机制,从而形成一个互惠、稳定的一体化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利益来自人的需要,是人自身存在的最基本的要求.人类活动在最终意义上都可以归结为利益,群体性事件说到底是根源于利益问题.利益问题是一个关涉到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化和整合进程不断加快.在利益协调和利益分配的过程中,一些群体的正当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甚至受到了侵害,但这部分受损群体的利益诉求却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出来,从而不得已采取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过激行为.解决之道在疏而不在堵,必须通过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构建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引导他们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切实维护民众权益.  相似文献   

16.
在发展和谐利益的前提下,并不是说杜绝了一切利益矛盾,就达到了经济利益的和谐社会,而是要从根本上存在具有解决利益矛盾的社会形势,并且让这种社会经济利益实以和谐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利益分化的基础上,简略的提出了几点实现经济利益和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是利益社会,利益分配重心的倾向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是利润经济,资源配置由追逐利润的企业实施,企业在分配中的地位变化,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方向。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分配关系,由要素与产品间、产品内部上游与下游间的相对价格关系决定,这种关系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由此导致宏观经济出现不断波动。宏观经济运行方向的判断标准主要由相对价格的性质、产业结构失调性质和整个社会企业的总收入与总成本等指标组成。从这些标准看,我国经济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18.
郑霞 《当代财经》2003,(5):20-21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不断为实践所证实。然而,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私营经济的特征正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国民利益结构、市场主体利益结构以及个人利益结构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正确看待和理性分析这些变化有利于我国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建设保持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市场在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的同时,推动着利益在公众间重新进行分配,也使公众的利益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文章通过分析公众对利益范畴、利益关系和求利方式的认识和理解,研究现阶段我国公众利益观念的发展变化情况,指出公众间利益矛盾的凸显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竞争的加剧,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我国地方政府获取竞争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区域经济合作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作为不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平衡、协调各方利益的制度安排,是突破现有制度瓶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