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2.
3.
4.
本文将抵押品价值、企业资产规模、企业风险、银行利率、银行贷款审查成本等多个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建立了竞争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企业受到规模配给中,抵押品可以替代投资风险和贷款利率,但投资成功率和贷款利率却很难替代抵押品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相似文献
5.
6.
7.
老歌 《金融经济(湖南)》2009,(8):57-59
2009年3月底,合肥市61中高二(三)班17岁少年曹蕴涵的神话科幻小说《阿风之寻母记》再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部15万字的新作是少年作家的第二部作品。在今年暑假,曹蕴涵又开始动笔写阿风系列的第三部,他拟陆续写出10多部作品,从阿风少年一直写到他老年。阿风系列里始终贯穿主线的是浓郁强烈的母子亲情与传统孝道美德,主人公阿风种种艰难经历使他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情义并重的大英雄。 相似文献
8.
纵观迄今为止的西方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理论,要么是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信贷配给(或信贷配额)是政府对金融压抑的一个重要表现,要么是从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角度,认为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信贷市场上一种长期均衡现象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信贷配给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尽管国家和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但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做的贡献极不相称,信贷配给现象依然存在,资金缺口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信贷配给理论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解决路径,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其改革与发展事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被动改革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使得广西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目标、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在明确改组农村合作银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县域农村信用社的积极性,进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银行。 相似文献
12.
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信贷配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不完全普遍存在于商业信贷活动中,这使得信贷配给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本文借鉴了前人理论,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信贷配给模型,分析了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由此得到的启示是,缓解信贷配给问题关键在于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化信用环境,改善中小企业整体资信状况。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出了农村信贷联络员制度。该制度搭建了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桥梁,较好的解决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信息矛盾。如何从经济学理论上解释农村信贷联络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是农村金融服务制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贵州省农村信贷联络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为推广该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当前我国银行业过度信贷集中问题突出,不仅降低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而且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在客观上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本文对银行信贷集中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并且提出了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鼓励银行进行贷款模式的创新、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加强对银行信贷集中的监控和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与信贷配给区域分化——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干预产生的信贷配给在我国三大经济区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两个命题.运用2000~2005年的面板模型对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政府隐性干预和信贷配给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中部地区,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下信贷配给表现为对私营和个体单位的贷款支持,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配给;在西部地区,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下信贷配给表现为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贷款支持,对私营个体经济单位的配给.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惠农基础工程。自四平辖区梨树县被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确定为吉林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后,四平市和梨树县两级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考察了试点的实践情况,对试点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详细阐述了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20.
我国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发展模式的终极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的制度安排和发展走向直接影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目前省联社制度的性质和职能定位都存在缺陷,需要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省联社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整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利于增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有利于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银行体系。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地方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单一的行业管理机构和行业服务公司四种省联社发展模式都存在缺陷。只有兼具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职能的区域性农村合作银行机构的发展模式既能使各级农村信用社保持相对独立,又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服务,使不同层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在业务上保持战略联盟,还能行使行业管理职能,是一种最优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