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转型国家银行部门的效应分析进行了综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的溢出效应在经济欠发达的转型国家会更加明显,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部门和银行体系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外资银行一般比国有银行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转型国家银行部门的效应分析进行了综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的溢出效应在经济欠发达的转型国家会更加明显,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部门和银行体系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外资银行一般比国有银行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东欧和独联体转型国家金融银行业开放的研究已形成大量的文献,众多学者对开放带来的各个层面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深人的分析。但是,迄今为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经验领域,包括应用各类计量经济学工具所做的实证检验,而对实证结果的经济学解释则仍显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与系统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外学者已经建立的信贷市场"委托-代理"模型,重点关注转型国家银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尝试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预测转型国家银行业开放对东道国商业银行绩效(尤其是盈利水平)可能带来的效应,并对已往实证检验的结果做出一种理论层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外资银行进入是一个国家金融开放的重要标志。外资银行进入会如何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和银行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旨在评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引导人们全面、正确地评价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越来越少.本文结合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宏观金融经济形势,对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稳健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及影响的文献众多,且基本饱和.本文从进入动因、进入行为以及进入效应的基本思路出发,对国内外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发现国外对于外资银行进入及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早,且更倾向于理论研究,而国内的文献大多从实证角度出发,在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及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银行业效率、市场竞争度和体系稳定性3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主要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形成有关这一影响研究的完整体系,对进一步全面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蒯泉 《特区经济》2007,221(6):63-64
加入世贸后,外资银行迅速进入我国,已逐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运营环境的改善,外资银行必将有更大的发展。本文围绕外资银行进入这个中心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和数据检验,分析得出外资银行对我国私人信贷的总体影响。  相似文献   

9.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 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实现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进入会对我国银行体系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0.
转型经济国家银行改革已经走过18个年头,各国初始条件、改革方式、改革过程都不尽相同,因此改革成果也千差万别。本文在借鉴波特竞争力理论、CAMEL指标框架以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转型报告(Transition Report EBRD)相关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影响中东欧和独联体转型经济国家银行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考察与比较。结果显示: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银行竞争力总体上强于独联体转型经济国家,而宏观经济表现、改革方式的选择、银行所有权结构以及政府行为的差异是造成两类国家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主要从竞争视角出发 ,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运用 Logist经济计量模型对 5 0个国家 (其中包括 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1 988- 1 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显著减少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结论 ;同时发现 ,在外资银行进入条件下 ,市场结构并不是影响体系稳定的关键因素。上述结论支持了外资银行通过潜在进入的竞争压力提高东道国银行市场的可竞争程度、而不是改变市场结构来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观点。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 ,目前外资银行竞争对体系稳定的正面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詹彦菁 《北方经济》2006,(12):71-7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国外直接投资活动、资本-市场全球化和国内金融市场自由化日益增长,国际银行业的活动也随之迅速增加。由于各国政府放松对金融系统的管制和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速,其中,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和内容,尤其是90年代后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资银行向东道国的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速。其中,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和内容。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为提升本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增强对金融风险的免疫力,也先后放松了对外资银行准入的限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资银行向新兴国家的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参与程度的不断上升,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增加市场竞争者数量、扩大市场边界的同时,对市场结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核心的是对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外资银行进入一方面有助于改进东道国银行体系的运作效率和商业银行的改制.产生市场竞争效应、金融稳定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技术示范效应,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中高端客户市场的流失、加大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银行人才的流失、产品市场缩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转轨过程中的"有限理性"和生物进化的复制动态机制出发,将组织制度的效率与制度可能性边界的可扩展性联系起来,并将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互动关系看成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不仅重视组织间的竞争关系,还注意到转轨时期存在的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之间的"收入转移"和对非国有部门的"额外综合税赋".将整个转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阶段;二是市场竞争机制形成阶段.文章认为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比例是否趋于0取决于:(1)非国有部门的制度可能性边界的扩展性;(2)非国有部门对国有部门的竞争程度;(3)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之间的"收入转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开展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本文详细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的原因以及注意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渗透有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控股始终是银行业开放进程中重要的制度约束。外资银行进入可能会加剧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的严重性,但与银行危机的相关性较小,也不会增加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银行业开放路径,努力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监管水平,是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两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否改善东道国银行体系的效率是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专门针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情况展开分析,认为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的改善有赖于有效竞争的环境,并受到一定的约束条件和传导路径的限制。东道国金融发展的深度、金融监管的水平、外资银行的数量及经营管理水平等都会对其银行体系效率的改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截面数据分析,本文提出了新兴市场国家在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的情况下,如何改进本国银行体系效率的相关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9.
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以后,有助于东道国外资企业信贷获取增加和产出增加,不利于东道国本地企业信贷获取增加和产出增加。我们的经验研究进一步提供了中国方面的证据: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上海以后,对上海的外资企业年度产值增加有积极影响,并超过对其他类型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欧洲银行业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银行风险与主权风险之间的传导效应成为政策当局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上述两种风险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相互传导效应?具体的传导方向和影响力度又如何?文章以欧元区代表性国家为例进行研究发现,欧元区国家银行风险与主权风险之间确实存在相互传导效应,这种传导效应不仅发生在一国之内,而且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该结论对我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维护本国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