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目前为止.今年的气候情况对于冬小麦的生产总体有利。在河南省去年冬小麦播种时,在一些地方由于雨量过多.田间积水,小麦播种期推迟了10至20天.导致小麦冬前分蘖不好。在采取增加播种量措施的前提下.2004年缓冬的出现.以及良好的光照,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虽然  相似文献   

2.
小麦生产在我国粮食供应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冬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加及耕作制度的改变,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病率有所提高,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优质、高产。基于此,探析了冬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生特点,提出了冬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旨在确保小麦生产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产小麦的陆续收获,2005年冬小麦收购价格开始形成。从一些收获较早地区的初期零星的上市价格看,新产小麦上市收购价格较前期预计的还要低一些。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价格监测点报告,在黄淮海冬小麦主产区最南部,新产小麦上市价格有的已经低于0.65元/500克。新产小麦上市价格目前还没有形成,但是零星的价格表现出的市场心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新产小麦产量由于播种面积的扩大而增加,改善了年度内国内小麦的供给能力,小麦开秤价格较上年有所降低,应该认为是正常的市场反映,但是小麦价格不会也不应该过分下跌。理由有三:一是稳定粮价是党…  相似文献   

4.
由于河北省春小麦种植面积很小,因此分析明确冬小麦的栽培技术原理,采取相应技术对策,对于提高全省小麦生产能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在冬季和春季前期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冻害,而冻害的发生是与冬小麦本身品种特性、生育状况、农业技术措施以及冬春不同期间严寒的程度和冷暖的骤变密切相关的。大风和不适量的水分也能在冬季为害冬小麦,但往往是与冻害相结合的。冬小麦遭受冻害的原因低温是使小麦遭受冻害的主要原因。造成小麦冻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机械损伤,这主要是由于在低温下细胞间隙结冰,产生对细胞壁的机械压力,破坏组织,以及由于冷暖骤变,土壤中存在过多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保护价政策在冬小麦主产区贯彻比较好,小麦价格从2001年6月份出现小幅回升,但从十月  相似文献   

7.
一、2011年5月份国内国际粮食市场运行状况(一)小麦市场:国内小麦价格平稳趋弱,国际小麦价格高位震荡5月份,冬小麦丰收前景日益清晰,小麦价格稳中偏弱.5月下旬国家正式出台最低收购价小麦托市收购预案,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托市预案启动的可能性很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品种、不同播种量和产量的试验分析可知:随着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和不孕小穗逐渐降低或减少,增加播量会增高株高,同时导致结实小穗减少,不孕小穗增加。冬小麦的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增加播种量可以增加成穗数,但导致穗粒数下降。适期播种的小麦产量不受播量的影响,10月18日增加播种量也能获得高产,过晚播种易造成群体不足。  相似文献   

9.
2014年新产冬小麦已经开始收获,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来自各方面的消息都表明,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增长,气候条件总体良好,预计单产提高,总产量将较上年增加。小麦增产是好消息,有利于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有利于稳定国内小麦市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霜冻害是造成冬小麦减产的冬春季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冬小麦霜冻灾害的研究现状,对把握今后国内冬小麦霜冻害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霜冻害概念及分类出发,对冬小麦霜冻害影响与危害、致灾成因、灾害指标、分布特征、监测预警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小麦霜冻害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1)我国冬小麦霜冻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以春霜冻为主,由于拔节后冬小麦抗霜冻能力迅速下降,霜冻害通过影响小麦正常抽穗灌浆、推迟生育进程,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2)我国冬小麦霜冻发生范围广,北方地区发生频率及受灾强度总体上大于南方,主要集中在黄淮海、西北、黄土高原冬麦区等。(3)近年来霜冻害发生区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减弱态势,但黄淮海北部、新疆等部分地区冬小麦霜冻致灾风险增加。(4)冬小麦霜冻害指标可分为形态学指标、气象学指标及综合指数指标,主要基于受冻率、减产幅度、最低温度为判识因子构建。近年来霜冻害监测研究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结论]基于霜冻灾变过程构建动态化霜冻害综合指标、加强冬小麦霜冻害模型构建和风险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将恢复增长我国2004年冬小麦(即2005年夏收小麦)播种积将达到2120万公顷,同比增加100万公顷,增幅4.95%。小麦播种面积大幅增长是由于2004年夏秋内小麦市场价格同比提高40%,而且直到冬麦播种始之际,价格的同比提高幅度仍继续居高不下。而同玉米价格同比提高幅度已经由20%快速降低到5%内。我国冬种小麦产区集中,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的有13个省,其中河南、山东、河北3省面积超过全面积一半以上,小麦生产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4年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幅最为明显的是山西新疆,两地2004年夏收小麦面积同比均明显减少,而户在秋季…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我国小麦生产情况 受国家大幅提高最低收购价、增加种粮补贴等利好政策影响,2009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综合有关部门数据,预计2009年国内小麦播种面积约3.58亿亩,同比增加730多万亩。其中,冬小麦约3.34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春小麦约2400万亩,较上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又是小麦收购时。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是,今年的小麦行情会如何。农业部数据显示,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支持下,2004年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多万亩,小麦总产量将在上年基础上有所增加。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今年市场粮源充足加之2004年部分企业收购的小麦销售不畅,今年新小麦上市后,市场价格下行压力较大。那么,在这种形势下,生产小麦的农民还能增收吗?重任落在了粮食部门的肩上。日前,国家粮食局召开小麦主产省座谈会,要求把做好小麦收购工作,稳定小麦市场价格作为粮食部门当前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形势下,小…  相似文献   

14.
据3月底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冬小麦长势良好,总体好于上年同期。预计今年冬小麦面积增加6万公顷,冬油菜面积增加70万公顷。前期,河北省、河南省小麦遭遇旱灾,据统计,在旱情较重的河北省,今年春季耕地最大受旱面积达33.3万公顷,其中,春白地缺墒213.3万公顷,冬小麦受旱面积达53.3万公顷。山东、河南2省小麦播种的基础均好于往年。今年山东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机播面积达90%以上,精播半精播面积159.5万公顷,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河南省冬前苗情普遍较好.前期强降雪降温天气对小麦也是利大于弊,不仅缓解了旱情,也减轻了病虫害。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河南、河北、山东三个最大冬小麦主产省小麦生长情况良好,整体来看,小麦长势好于去年,预计今年冬小麦面积增加90多万亩。全国冬小麦返青苗情,一类苗比例42.9%,二类苗比例39.4%,三类苗比例15.7%。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2.3%,比上年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比3月上旬提高0.9个百分点。今年冬小麦苗情最突出的是旺长面积明显减少,去年旺长最大面积达到4700万亩,而今年最大面积只有661万亩。  相似文献   

16.
一、冬小麦面积基本稳定,苗情长势与去年同期大体相当 目前,全国秋冬种工作基本结束,冬小麦陆续进入越冬期.总的看,今年秋冬种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冬小麦面积预计为3.23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苗情长势与去年同期大体相当.据11个小麦主产省(区)初步统计,11月底的小麦一类苗比例为47.9%,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32.8%和19.3%,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小麦旺长面积比11月20日减少近2000万亩.  相似文献   

17.
一、新小麦上市前,小麦阶段性均衡价格出现 由于全国冬小麦连续四年减产,过量的小麦库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全国粮食供求关系出现新的变化的背景下,2003年10月开始,全国小麦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在小麦储备库存和商品周转库存水平仍然较高的情况下,小麦价格便出现上扬行情,使得很  相似文献   

18.
"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是由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针对2021年罕见秋汛造成冬小麦晚播面积大、苗情类型多、弱苗比例高等问题,着眼发挥农业科技保障作用,推动晚播小麦"促弱转壮"开展的专项活动.为了做好冬小麦促弱转壮工作,给小麦高产稳产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山东省农广校结合"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在菏泽市单县举办了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培...  相似文献   

19.
《农村工作通讯》2002,(6):38-39
由于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食品加工对小麦品质要求的提高,国内对优质专用小麦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优质专用麦就成为小麦生产结构调整的关键,其生产与市场供求越来越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小麦冬前苗情总体较好,但地区之间不平衡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2006年冬前小麦苗情长势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当.全国冬小麦一类苗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5.1%,比上年同期增加4.4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占37.5%,减少4.2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占17.4%,减少0.2个百分点.一、二类苗比例合计82.6%,比去年增加0.2个百分点,比上年减少3.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