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新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激发经济学理论的创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形成了新挑战。本文对深度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之难、"国家道德风险"的制约、价格稳定目标是否应当包括资产价格的稳定、央行如何有效监控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边界如何界定、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是否应该纳入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视野等几个方面的挑战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出问题,推动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选择什么样的财政货币政策才能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是用稳定的政策保证长远目标的实现,还是用随机抉择的政策克服短期经济的波动,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决策中一个相当重要而又大有争议的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是立足于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宏观经济政策的各种目标只有在供求总量平衡和供求结构协调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核心是调节供求总量平衡和供求结构协调。正由于此,所以供求的现实状况决定着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取向,即决定着宏观经济政策是以需求调节为作用取向,还是以供给调节为作用取向,或者是以供求调节为作用取向。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存量调整总需求进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一般由政策工具、中介指标和政策目标三部分内容构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过数年来的实践摸索,我国中央银行已积累了一定的宏观调  相似文献   

5.
关于市场经济转换中宏观经济政策运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志对是否需要继续使用一些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存有一些疑问,部分同志对使用宏观经济政策甚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是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和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经济转换中为什么仍然要继续运用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二是转换中要继续运用哪些宏观经济政策?三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11月2日,第八届"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交叉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商学院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杂志社、北京大学财务分析与投资理财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商学院、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重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六方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共收到148篇投稿,经过匿名评审和专家委员会评审,最终确定30篇论文作为报告论文。在论文汇报环节,每篇报告论文由两名专家进行现场点评。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0多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宏观经济运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行系统,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而调节机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调节机制运转如何,直接关系到目标系统和动力系统的稳定。调节有两个方向,一是供给调节,一是需求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主要是需求调节政策,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又可以成为供给调节政策,从而  相似文献   

8.
闫婷婷 《经济师》2007,(2):247-247
外汇储备是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变量之一,研究其变化特点或寻找潜在的规律,对于制定政策非常重要。文章根据自1979年以来,外汇储备规模数据的阶段性划分,深入分析了其增长特点与同期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利弊分析,指出了近年来外汇储备规模高速增长须引起政策重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经济周期·经济政策·经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了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经济政策影响、调节经济周期,从而保证我国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还着重考察了短周期调节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并提出如何在经济短周期过程中部署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于2002年7月2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主办单位和国家计委、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部、北京大学、有关证券公司的专家学者以及主要新闻媒体的记者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为调整经济关系、指导市场经济活动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 ,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上 ,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自觉行为。宏观政策是通过实施政策措施来实现政策目标 ,由于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和政策措施的组合效应 ,导致经济出现多种态势 ,因此 ,政府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 ,审时度势 ,协调宏观经济政策 ,充分地发挥它们的合力 ,才能取得最佳的调控效果。宏观协调行政管理行为首先表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政府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协调宏观经济政策 ,充分发挥经济政策纠…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若干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变化,值得我们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思考。本文仅就价格总水平和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谈些看法。一、如何看待价格总水平的下降 应该说,就短期来看,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已基本停止。尽管按照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口径计算2002  相似文献   

13.
IS-LM模型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的重要工具.目前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使中国的IS-LM曲线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特殊的IS和LM曲线决定着中国在政策选择时要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得以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辅配合关系,注重宏观政策的调节配合方向.  相似文献   

14.
需求管理主要调节经济主体的购买力,使经济接近潜在的增长水平,属短期调节手段;供给管理主要调节生产者的积极性和供给结构,改变潜在的经济增长水平,可用于短期或长期调节。当前我国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既有周期性特征,但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带来的趋势性问题,凯恩斯的短期刺激政策很难奏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认识上的理论升华,也是当前经济形势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需要在劳动力、资本、创新和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  相似文献   

15.
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两年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年春季讨论会上,我曾以《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为题作了一个发言。当时讨论焦点之一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两年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社会公平问题受到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关注。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无关系。最近,我写了《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一文,作为2005年春季座谈会发言的续篇,在2005年春季座谈会上发言,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八日下午,我部和经济研究所共邀我院部分领导、老教授、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以“学习赵紫阳同志的‘十三大报告’的心得体会”为题举行座谈会。副院长、《学报》主编闵宗陶教授主持了这次座谈会。本刊现将部分同志在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及书面发言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17.
2002年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面总结 2 0 0 2年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后 ,从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分析和预测了 2 0 0 3年的经济前景。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特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稳定、外资外贸的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常态化、房地产和碳减排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同步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及平台整顿引发的社会舆情变化,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2021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扬,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负向产出缺口有所扩大,前高后低的态势明显放大。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一方面,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部分延续2021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结构性政策与总量性政策、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产能过剩的应对机制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解决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实施宏观调控与治理产能过剩的国外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做一系统研究,对中国目前具体宏观经济调控实践思考,为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与政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已经由应对金融危机时的积极扩张转向抑制通胀稳定产出的适度紧缩。本文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三个政策实施的角度,对中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动因、实施方式、可能效果等因素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已经由宽财政、紧货币的调控态势转向了财政货币双退出,同时,汇率政策由稳中有升日益转向加速升值,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自主性受到国际因素的诸多干扰,因此需要对大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协调问题予以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