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执行中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对于规范我国企业间非货币性交易行为,限制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规范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填补我国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一项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准则执行的具体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一、“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标准问题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货币性资产定义为:“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认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相似文献   

2.
社会信用缺失和现行坏账准备提取政策存在的缺陷使应收账款并不符合货币性资产的定义,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账务处理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本文将应收账款界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不但更符合会计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而且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程序,避免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对应收账款处理的随意性,减少会计失误和错账。  相似文献   

3.
吴世珍 《财会月刊》2007,(11):45-46
社会信用缺失和现行坏账准备提取政策存在的缺陷使应收账款并不符合货币性资产的定义,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账务处理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本文将应收账款界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不但更符合会计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而且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程序,避免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对应收账款处理的随意性,减少会计失误和错账。  相似文献   

4.
朱裕生 《广东审计》2001,(11):16-19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修订前后内容变化很大。“现准则”改变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取消了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和两类非货币性交易的划分,减少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一律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取消了交易损益的确认并简化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内容。本文就该准则修订前后内容的主要差异作了逐一辨析,旨在分析、探讨其修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与货币性交易核算有很大区别。发生货币性交易时,企业购入资产或者卖出资产,要支付货款或者收到货款。但是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交易双方互相交换的是非货币性资产。此时,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收入确认和资产计价等原则并不完全适用。为解决此问题,财政部于1999年6月28日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1月18日进行了修订,以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6.
从1994年财政部的立项探讨到1999年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颁布以及2000年1月1日起全国企业的全面实施再到后来的不停修改而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直对非货币性交易的规范化起着积极引导作用。一方面,新准则的推出规范了非货币性交易,促进了非货性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新准则中对于非货币性交易的一些判定变得复杂。文章就非货币性相关准则在会计处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于1999年颁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旧准则”)。实施不到一年,财政部就对旧准则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换入、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以及相关损益的确认。因此新旧准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对换入、换出非货币性资产计价及相关损益确认的规定有所修改。 一、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新旧对比 (一)非货币性交易中未发生补价① 新准则一律以换出…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明确规定了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但是,仍然存在几个问题,影响了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1999年6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本文拟对中美两国的非货币性交易的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借以透视我国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并就一些问题发表看法。一、关于准则范围的比较我国准则将非货币性交易定义为: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而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的第29号意见书《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中,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不涉及或只涉及很少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交换和非互惠转让。由此与美…  相似文献   

10.
货币性交易与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有很大区别。发生货币性交易时,企业购入资产要支付货币,卖出资产要收回货币。但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交易双方交换的是非货币性资产,这时,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收入确认和资产计价等原则已不完全适用。为解决这些问题,财政部于1996年6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1月18日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1.
资产按其存在的形态不同可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与之相应的交易也可分为货币性交易和非货币性交易。补价交易 ,就是指在一方以其资产交换另一方的资产时 ,在其资产中既包含有非货币性资产 ,又包含有货币性资产 (主要是现金补价 )的交易或交换活动。补价交易如何划分货币性交易与非货币性交易呢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交易准则 )规定 ,以交易中货币性资产 (即现金补价 )占交易总资产 2 5 %为标准 ,即一项非货币性交易中现金补价占交易资产总额2 5 % (含 2 5 % )以内为非货币性交易 ,按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新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的规定有较大的变动,主要是在计量模式的改变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改变两个方面。审计人员在审查非货币性交易时注意这些已变动的部分。本文仅就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审计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如果涉及部分补价的情况,收到补价的一方要按一定的比例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确认的非货币性交易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非货币性交易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交易收益的公式为:  相似文献   

14.
非货币性交易 ,是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以物易物等非货币性交易日渐增多。而其计价基础的选用以及损益的确认 ,在理论界历来争议颇多 ,企业在实务中的会计处理也十分混乱 ,有些企业更是借此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为此 ,我国新近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这对于有效防止企业的会计操纵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在制定该准则的过程中 ,主要借鉴了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 (AP…  相似文献   

15.
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宏  刘英 《四川会计》2000,(2):19-20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包括资产置换、股权交换在内的非货币性交易越来越多。这些业务一方面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来操纵利润等问题。为适应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颁布了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2000年1月1日起执行。笔者试图对这一准则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建议。一、非货币性交易的范围本准则将非货币性交易定义为: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  相似文献   

16.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基本介绍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交易的交易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这里的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性资产而言的。货币性资产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  相似文献   

17.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一种不以货币为媒介、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业务。非货币性交易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减少货币性资产流出、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等问题,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进行的交换。它不同于企业发生的一般交易行为,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99年财政部颁布了,2001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新发布的准则使非货币性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易不涉及或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已在上市公司实施。本文将介绍该准则的变迁背景,并与原《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进行比较,以分析新准则实施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