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滇池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湿地可以看作是一个内部过程长期为水控制的水—陆过渡的复合生态系统。滇池湿地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环境功能,蕴含着多样性的生物资源。近年来,滇池湿地生态严重退化,质量功能下降。本文通过分析滇池湿地退化现象和原因,提出了滇池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已成为湿地生态补偿的先声。资金来源单一,资金不足已成为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实践开展的最大障碍。本文主要运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法,在实地调查了解洞庭湖湿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生态补偿的三大原则,探讨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的投入机制,尝试解决补偿资金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滇池治污要退耕还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池治污忽视了天然湿地的净化潮水作用,存在重大缺陷:没有从根本上查清污染原因,《滇池保护条例》中有一些观点须重新审视,滇池功能的认识和定位有重大缺陷。作者从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昆明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出发,以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为切入点,提出退耕还湖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筱春  夏雪  雷轩 《经济地理》2020,40(5):191-197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空间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类型将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林地生态空间、水域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荒地生态空间,根据不同管控等级以生态保护红线为界线确定滇池流域生态空间管控区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提出滇池流域生态空间四类两级九区的管制体系及规则,为构建以分类分级管控为导向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滇池流域水环境数千年沧桑变迁的根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人进水退”.生态伦理的缺位是“公有地悲剧”和“拯救滇池”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滇池治理保护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因而,技术主导的学术研究与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流域的水环境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念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子.不管人类如何重建其生存环境,它仍然是生态系统中的栖息者,因而,生态伦理是其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滇池流域水环境重构,必须通过社会科学的介入,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治理,牢固树立生态伦理观,以“理性生态人”取代“理性经济人”,以“自然中的人”取代“对抗自然的人”.  相似文献   

6.
对工业生态系统及生态工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工业系统的特点、工业与环境的关系,对工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及企业生态工程进行了研究,提出工业生态园区规划的一般流程以及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生态工程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对“海南生态农业第一村”的生态工程和经营形式进行了介绍,认为美万生态经济模式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速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研究评估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湿地生态价值的85篇文献进行案例分析,构建了区域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思路与估测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份的湿地生态价值及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湿地生态价值总量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由西北、东北向中部递减趋势;单位面积湿地生态价值量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西北递减的趋势,这与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2)2018年我国湿地生态价值总量为18.36万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占生态价值总量的75.55%,表明调节服务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3)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对生态补偿需求迫切程度较大,特别是西藏、青海应对其优先补偿。(4)我国83.87%的省份有条件支付补偿标准,16.13%的省份有较大困难支付补偿标准,其中作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的青海、西藏基本没有条件支付补偿标准,这为建立横向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5):F0004-F0004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湿地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面积大,现在天然湿地43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18%,约占全国天然湿地的八分之一;二是生态区位重要,黑龙江省湿地多数分布在界江沿岸,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和松嫩平原生态脆弱地区,保护湿地直接关系国家的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三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鹤等珍稀水禽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  相似文献   

10.
辽河三角洲湿地是由陆地生态系统与水体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系统。基于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应采取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湿地旅游生态开发模式。本文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湿地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设想及其相关配套措施,以期达到缓解湿地旅游和环境保护矛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宝天高速公路天水段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计算了宝天高速公路天水段所经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损失,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会给小陇山及其四大林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3S"技术,解译并统计了海南岛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和面积,利用生态经济相关理论基础,评估计算出年海南岛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8年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2198×108元,是当年全省GDP的1.5倍;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占四类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和淡水)服务价值的81.77%,单位面积价值量达3260×104元/km2;自然生态系统在维持营养物质循环、水调节、大气调节等方面的间接使用价值约2076×108元,是直接使用价值的17.0倍。研究首次建立了针对海南岛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全面的评估体系,并在评估方法上择优、改进,对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监测体系的构建及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系统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基础上.探讨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根据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初步构建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体系.研究了海洋生态系统典型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价方法。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研究的展望分析.提出了研究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河流生态系统分成16种服务功能,探讨了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价值量测算的原理和方法,接着分析了生态补偿的原理和测算方法,讨论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原则和类型,最后以福建省建瓯市北津水电项目为例,测算该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价值量,探讨了生态补偿的标准.研究发现,该项目具有正的外部性,正效益为12 344.55万元,负效益为-893.87万元,总的净效益在11 450.68万元,其中发电收益为8 280万元,生态补偿数额范围在生态损失价值的1~7.25倍之间.  相似文献   

15.
了解和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是保证新疆生态安全与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根据新疆1989年、1996年、1999年和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评价了新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变化,并对变化原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涛  杨璐  李琳琳  王悦  化蓉 《海洋经济》2020,10(6):15-21
开展海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研究对于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求。以海洋生态价值核算为研究切入点,以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为目标,梳理出海洋生态系统核算的流程及内容。在研究路径上,首先分别从生态系统流量和存量核算两个层面设计海洋生态服务和海洋生态资产价值核算框架,然后探索出基于供给使用表和资产负债表为手段的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及人类活动的融合衔接,最终从生态服务权衡、价格估算、贴现率确定及整合列报四个方面提出下一步研究难点及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条件与效用。参考Costanza等人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从自然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方面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并对杭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为杭州区域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文章采用产量—价格法、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方法,评估了梅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梅州市森林生态服务年流量价值180.679×10^8元,其中年生态价值为177.679×10^8元,是直接经济价值3.00×10^8元的59倍,社会价值只有14.89×10^8元。文章旨在强调森林的生态功能,对梅州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回顾产业集群和科技集群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奥运科技集群的概念,同时把生态学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引入奥运科技集群创新的研究,构建了奥运科技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框架,以此为出发点,着重研究了奥运科技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